标题:七处征心 内容: 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,阿难先后以七处回答之,均为佛所论破,称为七处征心。 楞严会前,阿难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术诱惑,将毁戒体时,佛遥知之,敕文殊持咒往护阿难归来。 楞严会时,佛乃征其心目所在之处,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,迨佛征其心不在内时又答以在外。 如是辗转穷逐征诘,至于无所著处。 盖佛欲破除阿难之妄想缘心,使其妄心无所依止,故一一论破,以显此心遍一切处,无在无不在之妙净。 (一)心在内。 阿难初答“心居身内,目在于外”,佛遂谓:“心若在身内,则应先见身中之心肝脾胃等物,然后才能见外境。 若不先见身中之物,心岂在身内? ” (二)心在外。 阿难以灯光为譬喻,谓:“众生心在身外,不见身中,如灯光在室外,故不能照见室内。 ”佛诘之:“若言心在身外,则身心两异,各不相知;而今身心相知,岂可谓在外? ” (三)潜根。 阿难以琉璃笼眼为譬喻,谓心潜伏眼根里,若眼见物时,心随即能分别而无有障碍,如以琉璃笼于眼上而不碍于见物。 佛以阿难引喻失义而责之曰:“若以琉璃喻眼,则眼亦可见;眼若可见,即同于境矣! 眼若同境,则心境各异,岂可谓心潜伏根内而可分别? ” (四)在闇内。 阿难又计:“诸众生之身,腑脏在中,窍穴居外,如我今者,开眼见明为见外,闭眼见暗为见内。 ”佛乃问其:“闭眼见暗之时,此暗境界与眼相对否? 若与眼相对,暗在眼前,云何成‘内’? 若不相对,云何成‘见’? ” (五)随所合处。 四度被论破后,阿难答以“随所合处,心则随有”,佛又诘之:“汝言随所合处者,若心无体,则无所合;心若有体,则汝以手自挃其身,汝心必能觉知,此觉知心为复内出? 为从外来? 若于内出,则心在身中;若从外来,则应先见表面。 既非内外,则无出入;出入既无,体性何有? 若无体性,谁为随合? ” (六)在中间。 阿难谓:“心在根、尘中间。 ”佛又问:“心若在根、尘之中,此心体为复兼于根、尘? 为不兼于根、尘? 若兼于根、尘,则根有知而尘无知,根、尘敌对,有知、无知两立,云何为中? 若不兼者,不属根、尘,即无体性,中何有相? ” (七)无著。 阿难最后答以“一切无著,名之为心”,然佛又诘之曰:“若言不著名之为心者,如世间水陆飞行一切物象,汝心不着,然此等物象为有为无? 若言无者,则同龟毛兔角,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? 若言有者,物在则心亦在,又云何无著? ”[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] p107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9:09:11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15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