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九种相戒 内容: 属大乘戒。 即:(一)自性戒,可分为四:(1)从他正受,(2)善净意乐(不从师授),(3)犯已还净,(4)深敬专念无有违犯。 后二法乃前二法所引,为菩萨自性戒所具四功德。 (二)一切戒,可分为二:(1)在家分戒,(2)出家分戒。 依此,在家、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为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等三聚净戒。 (三)难行戒,可分为三:(1)菩萨于所具大财大族自在增上,而能弃舍,受持菩萨净戒律仪。 (2)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,于所受净戒无有少缺。 (3)菩萨遍于一切行住作意,恒住正念,常无放逸,乃至命终,于所受戒无有误失。 (四)一切门戒,可分为四:(1)正受戒,菩萨受先所受之三净戒,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 (2)本性戒,菩萨住种性位,本性仁贤,故身、语二业恒为清净。 (3)串习戒,菩萨往昔余生中,曾串修习三聚净戒,由宿因力所住持故,于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,深心厌离,乐修善行,于善行中深心欣慕。 (4)方便相应戒,菩萨依四摄,于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。 (五)善士戒,可分为五:(1)菩萨自具尸罗(梵 ? īla,戒),(2)劝他受戒,(3)赞戒功德,(4)见同法者,深心欢喜。 (5)设有毁犯,如法悔除。 (六)一切种戒,此戒有六种、七种之别,计为十三种。 六种即:(1)回向戒,即回向大菩提。 (2)广博戒,即广摄一切所学处。 (3)无罪欢喜处戒,即远离耽着欲乐、自苦二边行。 (4)恒常戒,即虽尽寿命,亦不舍所学处。 (5)坚固戒,守戒坚固,一切利养、恭敬、他论、本随烦恼等,皆不能伏、不能夺。 (6)尸罗庄严具相应戒,即具足一切戒庄严。 七种即:(1)止息戒,即远离一切杀生。 (2)转作戒,即摄一切善,饶益有情。 (3)防护戒,即随护止息、转作戒。 (4)大士相异熟戒。 (5)增上心异熟戒(6)可爱趣异熟戒。 (7)利有情异熟戒。 (七)遂求戒,菩萨希求众生勿以断命、不与取、秽欲、邪行、虚妄、离间、粗恶、绮语、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。 菩萨亦不以此恶触加诸众生,令彼所求不遂、意不悦。 (八)此世他世乐戒,可分为九,即菩萨为诸众生有四种净戒:(1)应遮处而正遮止,(2)应开处而正开许,(3)应摄受则正摄受,(4)应调伏则正调伏。 复有所余施、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波罗蜜多等五种俱行净戒。 如是九法能令自他现法、后法皆得安乐。 (九)清净戒,可分为十:(1)初善受戒,即唯为沙门三菩提故。 (2)有不太沉戒(于违犯时生悔愧而远离)与不太举戒(生悔愧而远离非处)二种。 (3)离懈怠戒,即于睡眠乐、倚乐、卧乐不耽着,昼夜勤修善品。 (4)离诸放逸所摄受戒。 (5)正愿戒,即远离利养、恭敬、贪等,不愿生天而自修梵行。 (6)轨则具足所摄受戒,即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,加行妙善圆满。 (7)净命具足所摄受戒,即远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。 (8)离二边戒,即远离受用欲乐、自苦二边。 (9)永出离戒,即远离一切外道邪见。 (10)于先所受无损失戒,即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缺减、无破坏。 [菩萨地持经卷四、卷五、菩萨善戒经卷四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、卷四十一、卷四十二] p154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9:00:4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12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