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二十种烦恼随眠 内容: 烦恼,指见、思、无明,为昏烦之法,能恼乱心神。 此烦恼随逐众生,眠伏于第八识中,故称为随眠。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、显扬圣教论卷十九摄胜决择品等载,二十种即:(一)不定地随眠,不定地即欲界,指欲界散乱,不修禅定,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,称为不定地随眠。 (二)定地随眠,定地,即色界与无色界,指此二界虽修禅定,离欲界之苦,而于定地贪、痴、爱、慢诸见烦恼随逐不舍,称为定地随眠。 (三)随逐自境随眠,指于三界中,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,随根起灭,潜伏不舍,称为随逐自境随眠。 (四)随逐他境随眠,指于色界起欲界之烦恼,或于无色界起色界之烦恼,或于欲界而欣乐上二界之禅定,生起味着,不知出离,称为随逐他境随眠。 (五)被损随眠,指众生常为欲界烦恼所损害,而此烦恼随伏不舍,称为被损随眠。 (六)不被损随眠,指已生色界,不被欲界烦恼损害,或未离欲界,虽不为烦恼所损,而烦恼随伏不舍,称为不被损随眠。 (七)随增随眠,指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起烦恼,随时增长,潜伏不舍,称为随增随眠。 (八)不随增随眠,指住于色界与无色界禅定之中,不随他境增长烦恼,然其烦恼以未断之故,潜伏不舍,称为不随增随眠。 (九)具分随眠,指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、瞋、痴等诸烦恼惑,无有缺减,称为具分随眠。 (十)不具分随眠,指声闻初果(即须陀洹果)等虽断三界见惑,而于思惑未能全断,称为不具分随眠。 (十一)可害随眠,指声闻之人修道品(三十七道品),断见思烦恼而证涅槃,而习气无明则随伏不舍,称为可害随眠。 (十二)不可害随眠,指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,无可损断烦恼之惑,故随伏不舍,称为不可害随眠。 (十三)增上随眠,指贪、瞋、痴等诸烦恼惑渐渐增胜,随伏不舍,称为增上随眠。 (十四)平等随眠,指贪、瞋、痴等烦恼惑平等共起,随伏不舍,称为平等随眠。 (十五)下劣随眠,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,于诸色等尘念微薄,称为下劣随眠。 (十六)觉悟随眠,指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,然虽能觉悟而未能断,称为觉悟随眠。 (十七)不觉悟随眠,指一切烦恼缠缚,随逐根识,不相舍离,而无所知觉,称为不觉悟随眠。 (十八)能生多苦随眠,指欲界贪、瞋等烦恼能生诸苦,称为能生多苦随眠。 (十九)能生少苦随眠,指色界与无色界禅定之中,虽无欲界众苦,而有欣上厌下之心,亦谓之烦恼,称为能生少苦随眠。 (廿)不能生苦随眠,指诸菩萨虽离诸惑,不生众苦,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,亦为烦恼,称为不能生苦随眠。 p184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8:54:30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10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