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十八空 内容: 梵语 astāda? a ? ūnyatāh。 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。 即:(一)内空(梵 adhyātma-? ūnyatā),指眼等六内处中,无我、我所及无眼等之法。 (二)外空(梵 bahirdhā-? ūnyatā),指色等六外处中,无我、我所,及无色等之法。 (三)内外空(梵 adhyātma-bahirdhā-? ūnyatā),即总六根、六境内外十二处中,无我、我所及无彼之法。 (四)空空(梵 ? ūnyatā-? ūnyatā),不着前三空。 (五)大空(梵 mahā-? ūnyatā),即于十方世界,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。 (六)第一义空(梵 paramārtha-? ūnyatā),又作胜义空、真实空。 即离诸法外,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,于实相无所著。 (七)有为空(梵 sajskrta-? ūnyatā),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。 (八)无为空(梵 asajskrta-? ūnyatā),即于涅槃法离定取。 (九)毕竟空(梵 atyanta-? ūnyatā),又作至竟空。 即以有为空、无为空破一切法,毕竟无有遗余。 (十)无始空(梵 anavarāgra-? ūnyatā),又作无限空、无际空、无前后空。 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,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。 (十一)散空(梵 anavakāra-? ūnyatā),又作散无散空、不舍空、不舍离空。 即诸法但和合假有,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。 (十二)性空(梵 prakrti-? ūnyatā),又作本性空,佛性空。 即诸法自性空。 (十三)自相空(梵 svalaksana-? ūnyatā),又作自共相空、相空。 即诸法总别、同异之相不可得。 (十四)诸法空(梵 sarva-dharma-? ūnyatā),又作一切法空。 即于蕴、处、界等一切法,自相不定,离取相。 (十五)不可得空(梵 anupalambha-? ūnyatā),又作无所有空。 即诸因缘法中,求我、法不可得。 (十六)无法空(梵 abhāva-? ūnyatā),又作无性空、非有空。 即诸法若已坏灭,则无自性可得,未来法亦如是。 (十七)有法空(梵 svabhāva-? ūnyatā),又作自性空、非有性空。 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,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。 (十八)无法有法空(梵 abhāva-svabhāva-? ūnyatā), 又作无性自性空。 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,一切皆不可得。 此十八空,各经典依废立互异,而立十三空、十四空、十六空、二十一空等诸说。 [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、放光般若经卷一、光赞般若经卷一、大般若经卷四七九、卷四八○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] p353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8:35:10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05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