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十戒 内容: 即十种戒。 大乘、小乘有各种十戒之说。 (一)小乘沙弥、沙弥尼应受持之十戒。 又作沙弥戒、沙弥尼戒,或勤策律仪、勤策女律仪。 即:(一)不杀生,(二)不偷盗,(三)不淫欲,(四)不妄语,(五)不饮酒,(六)不香花严身,(七)不歌舞观听,(八)不坐卧高广大床,(九)不非时食,(十)不蓄金银财宝。 (二)大小乘共通之十善戒。 (参阅“十善十恶”468) (三)大乘梵网经等所说之十重戒。 在大乘教团中构成被放逐之重罪有:(一)杀生,(二)偷盗,(三)奸淫,(四)妄语,(五)贩酒,(六)说在家、出家之菩萨及比丘、比丘尼之罪过,(七)自赞毁他,(八)吝施,(九)不允他人谢罪,(十)毁谤佛法僧三宝等十种禁戒。 此戒为天台宗圆顿戒所依用。 (四)菩萨护他之十戒。 又作十种护持、防护十愿。 即:(一)禁戒,持四重禁。 (二)清净戒,护持僧残。 (三)善戒,持波逸提。 上记三戒属于律仪戒。 (四)不缺戒,令发未来禅、根本禅等禅定,不缺漏事行、性行之戒律。 属于定共戒。 (五)不析戒,相对析空观之道共戒而显体空观之道共戒。 (六)大乘戒,自利利他双修。 (七)不退戒,菩萨为度众生,以善巧方便行种种非道,而不退失禁戒。 (八)随顺戒,随物之机宜,随顺道理之戒。 (九)毕竟戒,究竟无上之大法。 (十)具足成就波罗蜜戒,圆满一切,法无不备。 上记六戒属于道共戒。 [南本涅槃经卷十一、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五(慧远)、摩诃止观卷四上] (五)菩萨所念之十戒。 又作大论十戒。 即:(一)不缺戒,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,常能守护,如爱明珠。 若犯净戒,如器缺损,不堪使用。 (二)不破戒,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,若有毁犯,如器破裂,不耐使用,须速补治。 (三)不穿戒,持波逸提等,若有毁犯,如器物穿漏,不能受道,然犹易补治。 (四)不杂戒,护持定共戒,心住禅定,不起欲念。 (五)随道戒,声闻初果之人,随顺谛理,能破见惑,无所分别。 (六)无著戒,二乘人见真谛理,能成圣道,于诸思惑无所染着。 (七)智所赞戒,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,为智者之所赞叹。 (八)自在戒,菩萨化他妙用,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。 (九)随定戒,菩萨随首楞严定,现诸威仪,利导众生,虽威仪变现,而任运常静。 (十)具足戒,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,用中道慧遍入诸法,无戒不备。 [摩诃止观卷四上、菩萨戒义疏卷上] (六)菩萨所持之十戒。 出自旧华严经卷十二菩萨十无尽藏品。 即:(一)饶益戒,又作普饶益戒,即广利益一切众生。 (二)不受戒,不受外道诸戒。 (三)无著戒,又作不住戒,即不求于三界受生而住。 (四)安住戒,又作无悔恨戒,即不作五无间罪,永不犯一切戒,心无悔恨。 (五)不诤戒,又作无违诤戒,于佛制之禁戒,心常持护,而不违犯。 (六)不恼害戒,不学邪幻咒术及造方药恼害众生。 (七)不杂戒,又作无杂秽戒,即不着边见,不持杂戒,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。 (八)离邪命戒,又作无贪求戒,指菩萨不以贪求心现异相,彰己有德,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而持戒。 (九)离恶戒,又作无过失戒,即一心持戒,不自贡高。 (十)清净戒,又作无毁犯戒,即受持净戒而无毁犯,永断十恶,具足十善。 [华严经探玄记卷六、华严经疏卷二十四] (七)菩萨所持之十戒,即:(一)不舍菩提心戒,(二)远离二乘地戒,(三)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,(四)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,(五)修一切菩萨所学戒,(六)于一切法无所得戒,(七)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,(八)不着一切如来身戒,(九)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,(十)诸根律仪戒等十种。 [新华严经卷五十三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] (八)菩萨所持之十重戒。 又作俱密之十重戒。 出自无畏三藏禅要。 即:(一)不应退菩提心,(二)不应舍三宝,(三)不毁三宝及三乘经典,(四)对甚深大乘经典不生疑惑,(五)令已发菩提心之众生不趣二乘,(六)末发者亦如是说法令不发二乘心,(七)对小乘及邪见人不应辄说深妙大乘,(八)不发诸邪见等法,(九)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,(十)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、不教人作、不见作随喜。 [大日经疏卷十七](参阅“十重禁戒”461) p439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8:33:4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04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