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十乘观法 内容: 乃天台宗修圆顿止观于预备条件二十五方便修毕后,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。 用此十法,由因至果,故谓十法成乘观,略称十乘观法。 又作十种观法、十乘轨行、十观成乘、十法成乘、十法成观、十法止观、十重观法、十乘观、十乘或十观。 因能安住众生心,故以坐处喻之,而有“十乘床”之称。 又以观法能除去迷妄,犹如风能拂去灰尘,故喻称十乘风。 智顗之摩诃止观卷五以下,对此有详细之说明。 即所谓“十乘”,乃因观不思议境等十法,能运乘修行者至于菩提果之意;圆教之观法必依之。 十法之中,观不思议境为观法之本体之正观,上根者依此即足;若尚未成功或中根者,进而修第二至第七之观法;至于下根者,则更修第八以下之观法,亦即须修备十种观法。 十种观法即:(一)观不思议境,即观凡夫于日常所起一念心中,具备人生所有一切,三谛相互一体化,为不思议之妙境。 对此种观法,赵宋天台山家派(正统派)之知礼,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槌砧、淳朴之喻。 观为观之主体,三观相当于“槌”;不思议境为所观之客体,所观之三谛相当于“砧”。 此三谛三观虽有能所之关系,但皆为观慧之内容,故以观不思议境智慧之槌砧,来锻炼凡夫日常所起之无记六识心(淳朴,即素材)。 以三千三谛为妙体,则须观六识心,三谛三观即为所观。 以此而成立两重之能所关系。 对此山外派认为不思议境乃是真如本身之真心。 又日本天台宗另有异说,认为天真独朗观为总无明心之八识观境。 (二)发真正菩提心,又称起慈悲心。 修行者依初观未成功时,改发圆教无作之菩提心,为求菩提救度众生,立四弘誓愿。 (三)善巧安心止观,又称巧安止观。 善巧用止观,使心安住于真实之本性。 (四)破法遍,即破除遍于一切诸法有所执着之心。 (五)识通塞,于能破之观知通塞,识别情智之得失。 (六)道品调适,又称修道品。 即一一检讨三十七道品,而修其中适合行者之能力性质者。 (七)对治助开,又称助道对治。 修卑近、具体之善法,以为去除障碍之帮助。 即开辟三解脱门,以对治障碍。 (八)知次位,虽居凡位,然不起已登圣位之慢心,了知自己修行之阶段。 即自善分别识知修证之分齐。 (九)能安忍,对于内外之障碍,心不动摇能安忍,成就道事。 (十)无法爱,又称离法爱。 即去除对非真菩提之执着,而进入真正之菩提位。 [法华经玄义卷八下、摩诃止观卷五上至卷十下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一至卷十之二](参阅“一念三千”49、“十境”481) p463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8:32:03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04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