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十六谛 内容: 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。 又作十六句义(梵 soda? a padārthāh)。 正理学派以考察十六谛乃到达解脱之要件。 而龙树则于其广破经、广破论、回诤论中批判十六谛,并一一破之。 十六谛者:(一)量(梵 pramāna),乃获得真智之方法,有现量、比量、声量、譬喻量四种。 (二)所量(梵 prameya),乃指知识之对象,有:我、身、根、境、觉、意、作业、烦恼、彼有、果、苦、解脱十二种。 (三)疑(梵 saj? aya),指对所见事物之特性未明确之知,此乃推理论证之基因。 (四)用(梵 prayojana),指解疑之作用。 (五)喻(梵 drstānta),指凡人、学者皆认可的推理论证之标准根据。 (六)悉檀(梵 siddhānta),即宗义,乃立者之主张。 (七)支分(梵 svayava),乃论证之形式,即指五支作法。 (八)思择(梵 tarka),指为了知事物真相,根据其原因,而行深思推理。 (九)决(梵 nirnaya),指义理之决定。 (十)论义(梵 vāda)。 (十一)纷义(梵 jalpa),指为坚守自说,用难难等不正之法。 (十二)坏义(梵 vitandā),指自无立论,而以不正之法难他人之立论。 (十三)似因(梵 hetv-ābhāsa),指似是而非之因,即不正之因,有不定、相违、问题相似、所立相似、过时五种。 (十四)难难(梵 chala),乃指故意将敌者之语曲解,而非难之。 (十五)诤论(梵 jāti), 敌者颠倒同法、异法,以非难立者之正确论证,此与古因明之十四过类相当。 (十六)堕负(梵 nigrahasthāna),指立者因误解、不解而致败北。 [百论疏卷上之中、印度六派哲学、印度哲学史、中观佛教论考(山口益)] p393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8:29:3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603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