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大珠慧海禅师 内容: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,建州朱氏子。 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。 初参马祖,祖问:「从何处来?」曰:「越州大云寺来。」祖曰:「来此拟须何事?」曰:「来求佛法。」祖曰:「我这里一物也无,求甚么佛法? 自家宝藏不顾,抛家散走作么!」曰:「阿那个是慧海宝藏?」祖曰:「即今问我者,是汝宝藏。 一切具足,更无欠少,使用自在,何假外求?」师于言下,自识本心。 不由知觉,踊跃礼谢。 师事六载后,以受业师老,遽归奉养,乃晦迹藏用,外示痴讷。 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。 法侄玄晏窃出江外,呈马祖。 祖览讫,告众曰:「越州有大珠,圆明光透自在,无遮障处也。」众中有知师姓朱者,相推来越寻访依附,﹝时号大珠和尚。 ﹞师谓曰:「禅客! 我不会禅,并无一法可示于人。 不劳久立,且自歇去。」时学侣渐多,日夜叩激,事不得已,随问随答,其辩无碍。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,曰:「拟伸一问,师还对否?」师曰:「深潭月影,任意撮摩。」问:「如何是佛?」师曰:「清潭对面,非佛而谁?」众皆茫然。 ﹝法眼云:「是即没交涉。」﹞僧良久,又问:「师说何法度人?」师曰:「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。」曰:「禅师家浑如此。」师却问:「大德说何法度人?」曰:「讲金刚经。」师曰:「讲几座来?」曰:「二十余座。」师曰:「此经是阿谁说!」僧抗声曰:「禅师相弄,岂不知是佛说邪?」师曰:「若言如来有所说法,则为谤佛。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 若言此经不是佛说,则是谤经。 请大德说看!」僧无对。 师少顷,又问:「经云:‘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 ’大德且道:阿那个是如来?」曰:「某甲到此却迷去!」师曰:「从来未悟,说甚却迷?」曰:「请禅师为说。」师曰:「大德讲经二十余座,却不识如来!」僧礼拜曰:「愿垂开示。」师曰:「如来者,是诸法如义,何得忘却?」曰:「是诸法如义。」师曰:「大德! 是亦未是?」曰:「经文分明,那得未是?」师曰:「大德如否?」曰:「如。」师曰:「木石如否?」曰:「如。」师曰:「大德如同木石如否?」曰:「无二。」师曰:「大德与木石何别?」僧无对。 良久,却问:「如何得大涅槃?」师曰:「不造生死业。」曰:「如何是生死业?」师曰:「求大涅槃,是生死业。 舍垢取净,是生死业。 有得有证,是生死业。 不脱对治门,是生死业。」曰:「云何即得解脱?」师曰:「本自无缚,不用求解。 直用直行,是无等等。」曰:「禅师如和尚者,实谓希有。」礼谢而去。 有行者问:「即心即佛,那个是佛?」师曰:「汝疑那个不是佛,指出看!」者无对。 师曰:「达即遍境是,不悟永乖疏。」律师法明谓师曰:「禅师家,多落空。」师曰:「却是座主家落空。」明大惊曰:「何得落空?」师曰:「经论是纸墨文字,纸墨文字者,俱是空设于声上,建立名句等法,无非是空。 座主执滞教体,岂不落空?」明曰:「禅师落空否?」师曰:「不落空。」明曰:「何得却不落空?」师曰:「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,大用现前,那得落空!」明曰:「故知一法不达,不名悉达。」师曰:「律师不唯落空,兼乃错会名言。」明作色曰:「何处是错处?」师曰:「未辨华竺之音,如何讲说?」明曰:「请禅师指出错处!」师曰:「岂不知悉达是梵语邪?」明虽省过,而心犹愤然。 ﹝梵语具云:「萨婆曷刺他悉陀。」中国翻云:「一切义成。」旧云:「悉达多,犹是讹略梵语也。」﹞又曰:「夫经律论是佛语,读诵依教奉行,何故不见性?」师曰:「如狂狗趁块,师子咬人。 经律论是性用,读诵者是性法。」明曰:「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?」师曰:「「阿弥陀姓憍尸迦,父名月上,母名殊胜妙颜。」明曰:「出何教文?」师曰:「出鼓音王经。」法明礼谢,赞叹而退。 有三藏法师问:「真如有变易否?」师曰:「有变易。」藏曰:「禅师错也。」师却问三藏:「有真如否?」曰:「有。」师曰:「若无变易,决定是凡僧也。 岂不闻善知识者,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,回六识为六神通,回烦恼作菩提,回无明为大智。 真如若无变易,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。」藏曰:「若尔者,真如即有变易也。」师曰:「若执真如有变易,亦是外道。」曰:「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,如今又道不变易,如何即是的当?」师曰:「若了了见性者,如摩尼珠现色,说变亦得,说不变亦得。 若不见性人,闻说真如变易,便作变易解会,说不变易,便作不变易解会。」藏曰:「故知南宗实不可测。」有道流问:「世间还有法过于自然否?」师曰:「有。」曰:「何法过得?」师曰:「能知自然者。」曰:「元气是道不?」师曰:「元气自元气,道自道。」曰:「若如是者,则应有二也。」师曰:「知无两人。」又问:「云何为邪? 云何为正?」师曰:「心逐物为邪,物从心为正。」  源律师问:「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」师曰:「用功。」曰:「如何用功?」师曰:「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」曰:「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」师曰:「不同。」曰:「何故不同?」师曰: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种须索;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 所以不同也。」律师杜口。 韫光大德问:「禅师自知生处否?」师曰:「未曾死,何用论生?」知生即是无生。 法无离生,法有无生。 祖师曰:‘当生即不生。 ’」曰:「不见性人,亦得如此否?」师曰:「自不见性,不是无性。 何以故,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。 识即是性,故名识性。 了即是性,唤作了性。 能生万法,唤作法性,亦名法身。 马鸣祖师云:‘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,若心生故,一切法生。 若心无生,法无从生,亦无名字。 迷人不知法身无象,应物现形,遂唤青青翠竹,总是法身,郁郁黄华,无非般若。 黄华若是般若,般若即同无情。 翠竹若是法身,法身即同草木。 如人吃笋,应总吃法身也。 ’如此之言,宁堪齿录。 对面迷佛,长劫希求,全体法中,迷而外觅。 是以解道者,行住坐卧,无非是道。 悟法者,纵横自在,无非是法。」光又问:「太虚能生灵智否?」真心缘于善恶否? 贪欲人是道否? 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? 触境生心人有定否? 住寂寞人有慧否? 怀傲物人有我否? 执空执有人有智否? 寻文取证人、苦行求佛人、离心求佛人、执心是佛人,此智称道否? 请禅师一一为说。」师曰:「太虚不生灵智。 真心不缘善恶。 嗜欲深者机浅。 是非交争者未通。 触境生心者少定。 寂寞忘机者慧沉。 傲物高心者我壮。 执空执有者皆愚。 寻文取证者益滞。 苦行求佛者俱迷。 离心求佛者外道。 执心是佛者为魔。」曰:「若如是,毕竟无所有也。」师曰:「毕竟是大德,不是毕竟无所有。」光踊跃礼谢而去。 问:「儒、释、道三教同异如何?」师曰:「大量者用之即同,小机者执之即异。 总从一性上起用,机见差别成三。 迷悟由人,不在教之同异也。」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7:08:31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579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