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大洪报恩禅师 内容: 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,卫之黎阳刘氏子,世皆硕儒。 师未冠举方略,擢上第。 后厌尘境,请于朝,乞谢簪绂为僧。 上从其请,遂游心祖道。 至投子未久,即悟心要。 子曰:「汝再来人也。 宜自护持。」辞谒诸名宿,皆蒙印可。 丞相韩公缜请开法于西京少林。 未几,大洪革律为禅,诏师居之。 上堂:「五五二十五。 案山雷,主山雨。 明眼衲僧,莫教错举。」僧问:「九鼎澄波即不问,为祥为瑞事如何?」师曰:「古今不坠。」曰:「这个且拈放一边,向上还有事也无?」师曰:「太无厌生。」曰:「作家宗师。」师曰:「也不消得。」上堂:「如斯话会,谁是知音? 直饶向一句下,千眼顿开,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磨! 诸人要识达磨祖师么?」乃举手作捏势,曰:「达磨鼻孔在少林手里,若放开去,也从教此土西天,说黄道黑,欺胡谩汉。 若不放过,不消一捏。 有人要与祖师作主,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,还有么?」良久,曰「果然。」上堂,拈起拄杖曰:「昔日德山临济,信手拈来,便能坐断十方,壁立千仞。 直得冰河焰起,枯木花芳。 诸人若也善能横担竖夯,遍问诸方;苟或不然,少林倒行此令去也。」击禅床一下。 僧问:「一箭一群即不问,一箭一个事如何?」师曰:「中也。」曰:「还端的也无?」师曰:「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」曰:「恁么则石巩犹在。」师曰:「非但一个两个。」曰:「好事不如无。」师曰:「穿却了也。」问:「三玄三要即不问,五位君臣事若何?」师曰:「非公境界。」曰:「恁么则石人拊掌,木女呵呵。」师曰:「杓卜听虚声,熟睡饶谵语。」曰:「若不上来伸此问,焉能得见少林机?」师曰:「放过即不可,随后便打。」上堂,横按拄杖曰:「便与么休去,已落二三更。 若忉忉,终成异见。 既到这里,又不可弓折箭尽去也。 且衲僧家远则能照,近则能明。」乃拈起拄杖曰:「穿却德山鼻孔,换却临济眼睛,掀翻大海,拨转虚空,且道三千里外,谁是知音? 于斯明得,大似杲日照天。 苟或未明,不免云腾致雨。」卓一下,问:「祖师西来,九年面壁,最后一句,请师举唱。」师曰:「面黑眼睛白。」师尝设百问,以问学者。 其略曰:「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,为甚么一称南无佛,罪灭河沙劫?」又作此○相,曰:「森罗万象,总在其中。 具眼禅人,试请甄别。」上堂,拈拄杖曰:「看! 看! 大地雪漫漫,春来特地寒。 灵峰与少室,料掉不相干。 休论佛意祖意,谩谓言端语端,铁牛放去无踪迹,明月芦花君自看。」卓拄杖,下座。 师素与无尽居士张公商英友善,无尽尝以书问三教大要。 曰:「清凉疏第三卷,西域邪见,不出四见,此方儒道,亦不出此四见。 如庄老计自然为因,能生万物,即是邪因。 易曰:太极生两仪,太极为因,亦是邪因。 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,能生万物,亦是邪因。 若计一为虚无,则是无因。 今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。 何以言之? 老子曰: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 无欲则常,有徼则已,入其道矣。 谓之邪因,岂有说乎? 易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 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 今乃破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,拨去不测之神,岂有说乎? 望纸后批示,以断疑网故也。」师答曰:「西域外道宗多途,要其会归,不出有无四见而已。 谓有见、无见、亦有亦无见、非有非无见也。 盖不即一心为道,则道非我有,故名外道。 不即诸法是心,则法随见异,故名邪见。 如谓之有,有则有无。 如谓之无,无则无有。 有无则有见竞生,无有则无见斯起。 若亦有亦无见,非有非无见,亦犹是也。 夫不能离诸见,则无以明自心。 无以明自心,则不能知正道矣。 故经云,言词所说法,小智妄分别。 不能了自心,云何知正道。 又曰,有见即为垢,此则未为见。 远离于诸见,如是乃见佛。 以此论之,邪正异途,正由见悟殊致故也。 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,能生万物。 易谓太极生两仪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 以自然太极为因,一阴一阳为道,能生万物,则是邪因。 计一为虚无,则是无因。 尝试论之,夫三界唯心,万缘一致,心生故法生,心灭故法灭。 推而广之,弥纶万有而非有,统而会之,究竟寂灭而非无。 非无亦非非无,非有亦非非有。 四执既亡,百非斯遣。 则自然因缘,皆为戏论,虚无真实,俱是假名矣。 至若谓太极阴阳,能生万物。 常无常有,斯为众妙之门。 阴阳不测,是谓无方之神。 虽圣人设教,示悟多方。 然既异一心,宁非四见。 何以明之? 盖虚无为道,道则是无。 若自然,若太极,若一阴一阳为道,道则是有。 常无常有,则是亦无亦有。 阴阳不测,则是非有非无。 先儒或谓妙万物谓之神,则非物,物物则亦是无。 故西天诸大论师,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,万法唯心为正宗。 盖以心为宗,则诸见自亡。 言虽或异,未足以为异也。 心外有法,则诸见竞生。 言虽或同,未足以为同也。 虽然,儒道圣人,固非不知之,乃存而不论耳。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,为万法之宗,虽或言之,犹不论也。 如西天外道,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。 横生诸见,曲尽异端,以明佛法是为正道。 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,顺逆皆宗,非思议之所能知矣。 故古人有言,缘昔真宗未至,孔子且以系心;今知理有所归,不应犹执权教。 然知权之为权,未必知权也。 知权之为实,斯知权矣。 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,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、所成终也。 然则三教一心,同途异辙。 究竟道宗,本无言说。 非维摩大士,孰能知此意也?」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6:36:5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569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