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五观 内容: 〈日用轨范·展钵法〉云:“作五观想念云:‘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;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;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;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;五、为成道业故,应受此食。 ’”忠曰:“此全依《释氏要览》所载,而《要览》不言出处。 《行事钞·对施兴治篇》云:‘约食时立观,以开心道,略作五门,《明了论》如此分之。 ’”《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》云:“食须观门五别: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;二、自忖己德行,全缺多减;三、防心显过,不过三毒;四、正事良药,取济形苦;五、为成道业,世报非意。 ”又〈对施兴治篇〉云:“初,计功多少,量他来处。 《智论》云:‘思惟此食,恳植耘除,收获蹂治,舂磨洮沙,炊煮乃成,用功甚多。 计一钵之食,作夫流汗,集合量之,食少汗多,须臾变恶。 我若贪心,当堕地狱,啖烧铁丸,从地狱出,作诸畜生,偿其宿债,或作猪狗,常啖粪除。 故于食中,应生猒想。 ’《僧祇》云:‘告诸比丘,计此一粒米,用百功乃成,夺其妻子之分,求福故施,云何弃之? ’“二、自忖己身德行。 《毗尼母》云:‘若不坐禅诵经,不营佛法僧事,受人信施,为施所堕。 若无三业,知故而施,俱为施堕。 比丘强饱食施主食,憍慢意,或自食己食,强饱过分,为施所堕,以其食亦从施主得故。 何以故? 佛长夜中,常叹最后限食。 谓末后减口食。 施持戒者,能受能消;施持戒果报大,破戒果报少。 ’如是呵责,如上律文。 足食已,更强食者,不加色力,但增其患故,不应无度食。 “三、防心离过。 《明了论疏》云:律中说,出家人受食,先须观食,后方得啖。 凡食有三种,上食起贪,应离四事:一、喜乐过。 贪着香味,身心安乐,纵情取适故;二、离食醉过。 食竟身心力强,不计于他故;三、离求好颜色过。 食毕乐于光悦胜常,不须此心;四、离求庄严身过。 食者乐得充满肥圆故。 二者下食,便生嫌瞋,多堕饿鬼,永不见食。 三者中膳,不分心眼,多起癡舍,死堕畜生中,作诸啖粪、乐粪等虫。 初贪重故,并入地狱,且略如此。 反此三毒,成三善根,生三善道,谓无贪故生诸天。 中、下二可知。 “四、正事良药。 观分二,为除故病,饑渴不治,交废道业,不生新病,食饮减约,宿食消灭。 又以二事为譬,初如油膏车,但得转载,焉问油之美恶? 二欲度险道,有子既死,饑穷饿急,便食子肉,必无贪味。 “五、为成道业。 观三种:一、为令身久住故。 欲界之身,必假抟食,若无,不得久住,道缘无托故;二、为相续寿命。 假此报身假命,成法身慧命故;三、为修戒定慧,伏灭烦恼故。 《持世》云:‘若不除我倒,此是外道,不听受人一杯之水。 ’《佛藏》亦尔。 必厌我倒,于纳衣粗食不应生着。 ”《佛藏经》云:“舍利弗! 乞食比丘乞食得已,心无染污,持所得食,从聚落出,在净水边可修道处,置食一面,洗脚而坐,以食着前,应生猒离想、不净想、屎尿想、臭烂想、变吐想、涂疮想、猒恶想、子肉想、臭果想、沉重想。 又于身中,应生死想、青想、胀想、烂坏想。 舍利弗! 比丘应生如是想,以无贪着心,然后乃食。 但以支身,除饑渴病,令得修道,应作是念:我食此食,破先苦恼,不生后苦,心得快乐,调适无患,身体轻便,行步安隐。 又念:食此食已,我应当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无生法忍。 “舍利弗! 比丘如是食者,我听乞食。 舍利弗! 若乞食比丘,于所得食,生贪味心,以为甘美,而作是念:我食此食,当得好色,气力充盛。 不作是念:我食此食,勤行圣道。 如是比丘,我乃不听受一饮水,何况饮食? 舍利弗! 若于食中,不见过恶,不见出道而便食者,宁自以手割股肉啖。 何以故? 我听行者、得者受他供养,不听余人。 ”经广说行者、得者相大意,谓行道者、得道者。 忠曰:“此经文中,有五观中,后四观意,第一观依《智度论》意。 又第二观所谓德行,乃《佛藏》得者、行者也。 德者,得也。 ”《瑜伽师地论》云:“若饮食时,常当安住为疗病想。 ”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5:12:0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544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