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行者 内容: 忠曰:“禅林行者,卢能为始。 尔后凡求剃度而未得买度牒,有发而依止僧寺者,称为行者。 ”旧说曰:“中华行者,与日本所谓行者别。 日本行者,剪除须发,而行事同俗。 中华则凡剃发者,唯有僧及沙弥而已。 如行者,则不剃落,不披帽,其发岐二,长下垂背后。 又中华行者,受五戒。 五戒本在家所受,但第三为不邪淫,行者则不淫欲以为异焉。 昔六祖受衣钵于黄梅时,亦以行者之形矣。 从行者转得为僧,故有行堂之额,题选僧堂者。 ”又曰:“行者有二种,谓方丈行者、库司行者也。 ”详见下。 《释氏要览》云:“《善见律》云:‘有善男子欲求出家,未得衣钵,欲依寺中住者,名畔头波罗沙。 ’未见译语。 今详,若此方行者也,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。 行,是所修二种行也;者,即五蕴假者,是能修行之人也。 凡十六岁已上,应呼行者。 谓男生八岁毁齿,十六阳气全,以其有意乐信忍,修净梵行。 故自晋时,已有此人,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辟蛇行者。 ”《宋高僧传·南华寺慧能传》云:“咸亨中,往韶阳,遇尼无尽藏恒读《涅槃经》。 能听之,即为尼辨析中义,尼深叹服,号为行者。 ”《虚堂愚和尚录·示行者智潮法语》云:“优婆塞者,吾佛会中四众之一数也,精持苦行,承事佛僧,先道业而后得度。 世尊入灭,道法遐被五天竺国,佛舍僧庐莫不有之。 逮教入中国,译梵语而正唐言,名之曰‘行者’,盖有德有行之所称也。 其数既广,汉唐以来,设官置局,试经得度。 至于海内奇髦俊彦,冒历寒暑,穷经讨论,以试所业,其间获中僧科者,官给黄牒,剃度为僧。 然后肩云顶丝,履艰涉险,不惮数千里之遥,寻师访道,究明人天性命之学。 酝酿既久,文彩发露,王臣尊礼,为人天师,一言一句,光明殊胜,为后世法。 此古今通论,出家儿之大体也。 南渡之后,为见吾教日兴,出绫纸,易楮币,庶欲得者寡,而入者稀,殊不知物随事变,一堕利域,百计纷拏,以谋进纳之计。 得之者,形服虽殊,升沉事海;失之者,穷困相煎,老毙山泽。 要如前人优游教海,披寻文义,试所得而披法服者,无复得也。 ”忠曰:“翻优婆塞曰行者,未知何据。 ”忠曰:“如日本今时行者,带妻啖肉,全非求僧也。 然中华上古行者,有复带妻者。 ”《传灯录·池州甘贽行者嗣南泉章》云:“有住庵僧缘化什物,甘曰:‘若道得即施。 ’乃书心字,问:‘是什么字? ’僧云:‘心字。 ’又自问其妻:‘什么字? ’妻云:‘心字。 ’甘云:‘某甲山妻亦合住庵。 ’其僧无语,甘亦无施。 ”《联灯会要·亡名尊宿》云:“昔沩山有一僧,下山觅住处,偶宿一行者家。 者问:‘上座何处去? ’云:‘觅个住处。 ’者书佛字,问:‘这个是甚么字? ’云:‘佛字。 ’者却唤妻子问:‘是甚么字? ’妻云:‘佛字。 ’者云:‘上座与拙室见解一般,争解住得? ’其僧却回沩山。 ”《赵州谂禅师录》云:“有俗行者到院烧香云云。 ”已称俗,盖亦是带妻子者。 义堂《日工集》云:“圆觉行者,实恩至,戒其勿带刀器,谓行者是僧之基,岂可自弃哉? ”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5:11:02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544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