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众经目录 内容: 类别汉译经论之目次。 略称经录。 最早经录为三国时代朱士行所记之“汉录”。 道安之“综理众经目录”完成以后,稍具形式,亦为众经目录之始称。 梁代宝唱、北魏李廓、北齐法上所作之众经目录皆已散佚,现存唯有隋代二种及唐代一种。 又于唐武则天时所撰集之经论目录,特称“大周刊定众经目录”。 (一)凡四卷。 梁代宝唱撰。 又称梁世众经目录、宝唱录。 现已失佚。 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齐梁及周帝代录之总叙载,天监十七年(518)敕沙门宝唱撰经目四卷,凡十七科,颇为详尽。 同书卷十五举其要目,大别四卷,凡收录一四三三部,三七四一卷。 集录后汉安世高至梁代慧令所译出之经典、异译经、禅经、戒经、数论、注疏等。 [续高僧传卷一宝唱传、大唐内典录卷四、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后汉より宋齐に至る译经总录(常盘大定)] (二)全一卷。 北齐法上撰。 又作齐世众经目录、法上录、达摩郁多罗录。 今已失佚。 历代三宝纪卷十五举其要目,共收经律论真伪七八七部,二三三四卷。 据历代三宝纪所引,此经录至少收录三国魏安法贤至南齐法尼等各时代所译之经律论、杂藏,抄经、疑伪经等。 [大唐内典录卷五、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后汉より宋齐に至る译经总录(常盘大定)] (三)全一卷。 北魏李廓撰。 又称魏世众经目录、李廓录。 今已不存。 本经录系收集后汉安世高至后魏菩提流支各时代所译之经律论、有译无本经、子注、疑伪经、未译经论等。 撰述年代有二说,或永平年间(508~511)奉敕撰,或永熙年间(532~534)奉敕撰。 [历代三宝纪卷九、卷十五、大唐内典录卷四] (四)凡七卷。 隋代法经等撰。 又称隋众经目录、法经录。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 收录后汉至隋代所翻译之经论等。 凡立九录,分类录出译经之目。 前六卷为别录,第七卷为总录,初附上表,其次列出本录之总目次。 依第七卷总录九录为:(一)大乘修多罗藏录七八四部,一七一八卷。 (二)小乘修多罗藏录八四二部,一三○四卷。 (三)大乘毗尼藏录五十部,八十二卷。 (四)小乘毗尼藏录六十三部,三八一卷。 (五)大乘阿毗昙藏录六十八部,二八一卷。 (六)小乘阿毗昙藏录一一六部,四八二卷。 (七)佛灭度后抄集录一四四部,六二七卷。 (八)佛灭度后传记录六十八部,一八五卷。 (九)佛灭度后著述录一一九部,一三四卷。 九录合计二二五七部,五三一○卷。 九录中,前六录各有一译分、异译分、失译分、别生分、疑惑分、伪妄分等六分,后三录各有西域圣贤分、此方诸德分等二分,凡四十二分。 本书之记载颇为正确,尤以疑惑及伪妄之鉴别,特为现代学者所重视。 [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历代三宝纪卷三、大唐内典录卷十] (五)凡五卷。 隋代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数人合撰。 书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(602),主撰者为大兴善寺之彦琮。 又称隋众经目录、隋仁寿年内典录、仁寿录、彦琮录。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 书中分类录出后汉至隋代之翻译经典。 大别为单本、重翻、贤圣集传、别生、疑伪等五分。 单本又别为大乘经单本、大乘律单本、大乘论单本、小乘经单本、小乘律单本、小乘论单本六科;重翻细分大乘经重翻、大乘律重翻、大乘论重翻、小乘经重翻四科;别生细别为大乘别生、大乘别生抄、小乘出别生、小乘别生抄、别集抄五科。 单本凡三七○部,一七八六卷;重翻凡二七七部,五八三卷;贤圣集传四十一部,一六四卷;别生八一○部,一二八八卷;疑伪二○九部,四九○卷;阙本四○二部,七四七卷;合计二一○九部,五○五八卷;此外并列记卷数及译者名,记载颇为详实。 本书之分类似取范法经录,然列举法经录所未分类之有本、阙本,且删略失译经,不列入我国撰述之疏记等,皆迥异于法经录。 又本书今唯存于宋元明三本之中,高丽藏缺之。 [大唐内典录卷十、开元释教录卷七] (六) 五卷。 唐代静泰撰。 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、静泰录。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 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。 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,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,二十一卷,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,一三三五卷。 合计二二一九部,六九九四卷,实为二四四四部,六五八○卷。 计数之异同,恐为误写,或与他录错简所致。 又本书唯高丽藏中存之,宋元明三本则缺之。 缩刷大藏经中,将本录与彦琮录合糅之。 [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八、大藏目录卷中] p4751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5:26:5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51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