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结 内容: (一)梵语 bandhana 或 sajyojana。 又作结使。 即使烦恼。 结,为系缚之义;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,令不出离生死之苦,故有此异称。 诸经论所说结之类别有多种,略举如下: (一)二结。 据中阿含经卷三十三载,结有悭、嫉二种。 (二)三结。 (1)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举出身邪结(又作身见结)、戒盗结(又作戒禁取见结)、疑结等三结。 五见与疑等六烦恼,亦包含于此三结之中。 (2)阿毗昙甘露味论、俱舍论卷二十一等谓,爱、恚、无明三者称为三结。 若断灭此三结,则可得预流果,能断一切见惑。 (3)光赞般若经卷二则举出贪身、狐疑、毁戒等三者为三结。 (三)四结。 (1)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举出欲结、瞋结、痴结、利养结等四种。 (2)又作四身结、四缚。 即成实论卷十、鞞婆沙论卷二、大乘义章卷五本等所列举之贪嫉身结、瞋恚身结、戒取身结、贪着是实取身结(又作见取身结)。 (四)五结。 (1)中阿含经卷五十六、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三、集异门足论卷十二、俱舍论卷二十一等所说之五结。 分为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两种。 五下分结,系将众生结缚于欲界之五种烦恼,即:有身见结、戒禁取见结、疑结、欲贪结、瞋恚结等五结。 五上分结,系将众生结缚于色界、无色界之五种烦恼,即:色贪结、无色贪结、掉举结、慢结、无明结等五结。 (2)总摄上记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等之五结为贪结、瞋结、慢结、嫉结、悭结等五项。 (五)九结。 杂阿含经卷十八、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三、辩中边论卷上等列举爱、恚、慢、无明、见、取、疑、嫉、悭等九种烦恼为九结。 此系六种根本烦恼(将“见”分身、边、邪三见,称为见结;见取见与戒禁取见合并为取结)加上嫉结、悭结,而成九结。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说九结之体(自性)共有一百种。 [杂阿含经卷三十二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、卷四十九、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](参阅“九结”148、“四结”1779) (二)梵语 nigamana。 因明用语。 为古因明所立五支作法中之第五支。 即全部论式之结论,亦即宗支(命题)经过论据之肯定后再次加以复述。 印度自古即普遍流行因明之法,其时系以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等五部分组成一论式,至六世纪之陈那锐意改革古因明之缺点后,后人称为新因明。 陈那以为结支为多余者,遂将之删除;盖其作用,归摄于宗支即可,而因明组织之严密,至此更趋完备。 (参阅“五支作法”1069) p5179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5:25:09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9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