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不放逸 内容: 【不放逸】 p0321此菩萨律仪戒中之不放逸也。 瑜伽四十卷六页云:又诸菩萨住律仪戒,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。 一、前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二、后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三、中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四、先时所作不放逸行。 五、俱时随行不放逸行。 谓诸菩萨、于菩萨学正修学时,若于过去已所违犯,如法悔除;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若于未来当所违犯,如法悔除;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若于现在正所违犯,如法悔除;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。 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,发起猛利自誓欲乐;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,如如所应住;如是如是行,如是如是住;令无所犯。 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。 若诸菩萨、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,如如行所应行,如如所应住;如是如是行,如是如是住;不起毁犯。 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。 二解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页云:不放逸者:谓修习诸善法,防护不善心。 因果相属故,俱应为彼相。 此复有五种应知。 一、求财不放逸。 二、守财不放逸。 三、护身不放逸。 四、护名不放逸。 五、行法不放逸。 三解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:不放逸者:谓得信已;于乐出离障碍法中,防护其心。 恒常发起善法修习。 四解瑜伽八十三卷九页云:不放逸者:不舍善轭故。 五解显扬一卷五页云:不放逸者: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。 依此能断恶不善法,及能修彼对治善法,断放逸障为业。 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。 如经说:所有无量善法生起,一切皆依不放逸根。 六解成唯识论六卷四页云:不放逸者:精进三根,于所断修,防修为性。 对治放逸,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。 谓即四法、于断修事,皆能防修;名不放逸。 非别有体。 无异相故。 于防恶事修善事中,离四功能,无别用故。 虽信惭等,亦有此能;而方彼四,势用微劣。 非根遍策,故非此依。 岂不防修是此相用? 防修何异精进三根。 彼要待此,方有作用。 此应复待余,便有无穷失。 勤唯遍策,根但为依;如何说彼有防修用? 汝防修用,其相云何? 若普依持;即无贪等。 若遍策录;不异精进。 止恶进善,即总四法,令不散乱,应是等持。 令同取境,与触何别。 令不忘失,即应是念。 如是推寻不放逸用,离无贪等,竟不可得。 故不放逸,定无别体。 七解杂集论一卷十二页云:不放逸者:依止正勤无贪瞋痴,修诸善法;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;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。 谓由正勤等为先,能修一切善法;及防有漏;是故依此四法,假立不放逸体。 有漏法者:谓诸漏、及漏处所、境界。 八解五蕴论三页云:云何不放逸? 谓放逸对治。 即是无贪,乃至精进。 依止此故;舍不善法,及即修彼对治善法。 九解广五蕴论六页云:云何不放逸? 谓放逸对治;依止无贪乃至精进,舍诸不善,修彼对治诸善法故。 谓贪瞋痴,及以懈怠,名为放逸。 对治彼故;是不放逸。 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法,对治不善法,修习善法故。 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。 十解俱舍论四卷四页云:不放逸者:修诸善法,离诸不善法。 复何名修? 谓此于善,专注为性。 余部经中,有如是释,能守护心,名不放逸。 十一解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:不放逸云何? 谓修善法性。 十二解品类足论三卷一页云:不放逸云何? 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,坚作常作,修习不舍;名不放逸。 十三解集异门论一卷九页云:云何不放逸? 答:若为断不善法,为圆满善法,常习常修,坚着恒作,数修不止;名不放逸。 十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:不放逸,谓修诸善法,违害放逸,守护心性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1:16:2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74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