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四依 内容: 【四依】 p0394瑜伽十一卷十四页云:世尊说依,略有四种:一、法是依,非数取趣。 二、义是依,非文。 三、了义经是依,非不了义经。 四、智是依,非识。 此四种依,因何建立? 补特伽罗四种别故。 谓因谄诈补特伽罗差别故。 建立初依。 因顺世间补特伽罗差别故。 建立第二。 因住自见取补特伽罗差别故。 建立第三。 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。 建立第四。 因其谄诈说法。 是依非数取趣。 要与彼论。 分别决择方证正智。 非唯由彼现威仪故。 即于此中复有差别。 谓佛宣说补特伽罗。 及与诸法。 唯法是依。 非数取趣。 世俗言辞。 不应执故。 法又二种。 谓文及义。 唯义是依非文。 何以故。 不应但闻即为究竟。 要须于义思惟筹量审观察故。 佛所说经。 或有了义或不了义。 观察义时。 了义是依。 非不了义。 世尊或时宣说依趣福不动识。 为往善趣故。 或时宣说四圣谛智为向涅槃故。 于修法随法行时。 唯智是依非识。 略于四时。 失不失故。 建立四种补特伽罗。 谓得法时。 住持时。 观察义时。 修法随法行时。 依四时故。 建立四依。 二解瑜伽四十五卷一页云:云何菩萨修正四依? 谓诸菩萨为求义故,从他听法;不为求世藻饰文词。 菩萨求义,不为求文。 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,但依于义,恭敬听受。 又诸菩萨,如实了知暗说大说,如实知已,以理为依。 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。 若佛若僧所说法故,即便信受,是故不依补特伽罗。 如是菩萨以理为依,补特伽罗非所依故。 于真实义,心不动摇。 于正法中,他缘匪夺。 又诸菩萨,于如来所,深殖正信,深殖清净,一向澄清净,唯依如来了义经典,非不了义,了义经典为所依故。 于佛所说法毗奈耶,不可引夺。 何以故? 以佛所说不了义经,依种种门辩本性义,犹未决定,尚生疑惑,非了义故。 若诸菩萨,于了义经不决定者,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。 又诸菩萨,于真证智,见为真实,非于闻思;但识法义,非真证智。 是诸菩萨,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,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;如实知已,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,终不诽毁。 是名菩萨修正四依。 三解显扬二卷十八页云:所依者,谓四种依,广说如经。 一、依法不依众生,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分教,随学随转;不随众生所行行学,亦不随转。 二、依义不依文,谓若法非饰词者,所造绮文字句,唯能显了独满清净鲜白梵行,于此法中恭敬信解;非于能显颠倒梵行,及不显了梵行,但饰词者,所造绮文字句。 三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,谓于如来所说相似甚深空性相应,随顺诸缘缘起法中,不妄执着,如言浅义,亦不住自内见取心,唯勤寻究显了义经。 四、依智不依识,谓不唯听闻而生知足,便不进修法,随法行,然为尽诸漏,勤求自内证真谛智。 四解此即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病缘医药,供身什物,如依止处苦中说。 五解集异门论七卷四页云:四依者:一、思择一法应远避,二、思择一法应受用,三、思择一法应除遣,四、思择一法应忍受。 云何思择一法应远避? 答:如薄伽梵于防诸漏记别经中作如是说:汝等苾刍,应审思择,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恶水牛等当远避之。 应审思择,株杌毒刺坑堑崖谷井厕河等当远避之。 应审思择,恶行恶威仪恶友恶伴侣恶行处恶卧具等当远避之。 恶卧具者,谓若受用如是卧具,为诸有智同梵行者,不应分别处而生分别,不应测量处而生测量,不应猜疑处而生猜疑。 如是卧具,我说为恶,汝等苾刍。 应当远避。 是名思择一法应远避。 云何思择一法应受用? 答:如薄伽梵于防诸漏记别经中作如是说:汝等苾刍,应审思择,如法衣服当受用之。 不为勇健,不为傲逸,不为颜貌,不为端严,但为遮防蛟虻、寒热、蛇蝎等触,及为覆蔽深可羞耻丑陋身形。 应审思择如法饮食当受用之,不为勇健,不为傲逸,不为颜貌,不为端严,但为此身暂住存济,止息饥渴,摄受梵行,为断故受,不起新受,无罪存济力乐安住。 应审思择,如法卧具当受用之,不为勇健,不为傲逸,不为颜貌,不为端严,但为遮防寒热风雨,及得最胜安隐寂静。 应审思择,如法医药当受用之。 不为勇健,不为傲逸,不为颜貌,不为端严,但为止息未起已起所有疾病,得修善业,是名思择一法应受用。 云何思择一法应除遣? 答:如薄伽梵于防诸漏记别经中作如是说:汝等苾刍,已起欲寻恚寻害寻不应韫畜,应速断灭变吐除遣,是名思择一法应除遣。 云何思择一法应忍受? 答:如薄伽梵于防诸漏记别经中作如是说:汝等苾刍,应起精进,有势有勤,勇悍坚猛,不舍善轭。 假使我身,血肉枯竭,唯皮筋骨连拄而存,若本所求胜法未获,终不止息所起精进。 又精进时,身心疲惓,终不由斯而生懈怠,应深忍受寒热饥渴蛇蝎蚊虻风雨等触,又应忍受他人所发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夺命苦受毁辱语言,是名思择一法应忍受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45:5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65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