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四大种 内容: 【四大种】 p0404瑜伽三卷三页云:或有聚中,四大种可得。 谓于内色聚中,如薄伽梵说:于各别内身,若毛发等,乃至粪秽,是内地界;若小便等,是内水界;若于身中所有暖等,是内火界;若上行等风,是内风界。 如是若于此聚,彼相可得,说彼相为有;若不可得,说彼相为无。 二解五蕴论一页云:云何四大种? 谓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 云何地界? 谓坚强性。 云何水界? 谓流湿性。 云何火界? 谓温燥性。 云何风界? 谓轻等动性。 三解广五蕴论一页云:云何四大种? 谓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 此复云何? 谓地坚性,水湿性,火暖性,风轻性。 界者,能持自性所造色故。 四解集论一卷二页云:云何四大种? 谓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 何等地界? 谓坚鞕性。 何等水界? 谓流湿性。 何等火界? 谓温热性。 何等风界? 谓轻等动性。 五解如名色差别中说。 六解俱舍论一卷九页云:既言无表,大种所造。 大种云何? 颂曰:大种谓四界,即地水火风,能成持等业,坚湿暖动性。 论曰:地水火风,能持自相及所造色,故名为界。 如是四界,亦名大种,一切余色所依性故,体宽广故,或于地等增盛聚中,形相大故,或起种种大事用故。 此四大种能成何业? 如其次第,能成持、摄、熟、长四业。 地界能持,水界能摄,火界能熟,风界能长。 长谓增盛,或复流引。 业用既尔,自性云何? 如其次第,即用坚、湿、暖、动为性。 地界坚性,水界湿性,火界暖性,风界动性。 由此能引大种造色,令其相续,生至余方。 如吹灯光,故名为动。 品类足论及契经言:云何名风界? 谓轻等动性;复说轻性为所造色。 故应风界动为自性,举业显体,故亦言轻。 七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七卷五页云:问:何故大种唯四? 胁尊者曰:此不应责。 所以者何? 若增若减,俱亦生疑,不以疑故,便违法相,但随圣教,唯说四种。 有余师言:若减四者,功用便阙;若过四者,则亦无用。 如方床座,唯有四足。 问:何故名大种? 答:大而是种,故名大种。 如言大地,如言大王。 义别体同,应持业释。 问:云何大义? 云何种义? 答:能减能增,能损能益,体有起尽,是为种义。 体相形量,遍诸方域,成大事业,是为大义。 问:此四云何成大事业? 答:与大积聚造色为依,令坏令成,是大事业。 由此唯四,不减不增,谓减不能成大事业,增于事业复为无用。 问:余法何缘不名大种? 答:余无如是大种相故。 谓无为法,大而非种;其余有为种,而非大故。 唯此四,得名大种 八解入阿毗达磨论上一页云:大种有四。 谓地水火风。 界能持自共相。 或诸所造色。 故名为界。 此四大种如其次第以坚湿暖动为自性。 以持摄熟长为业。 大而是种故名大种。 由此虚空非大种摄。 能生自果是种义故。 遍所造色故名为大。 如是大种唯有四者。 更无用故。 无堪能故。 如床座足。 九解五事毗婆沙论上四页云:四大种者:问:何故大种唯有四耶? 胁尊者曰:此责非理。 若减若增,俱有疑故。 不违法相,说四无失。 有作是说,为遮外道大种有五,故唯说四。 彼执虚空亦是大种。 问:何故虚空不名大种? 答:虚空无有大种相故,谓大虚空,是大非种。 以常住法,无造作故。 大德妙音亦作是说。 虚空、大种,其相各异。 虚空虽大,而体非种。 又诸大种,若能成身,多是有情业异熟摄。 虚空无彼业异熟相,是故虚空定非大种。 问:所说大种,其义云何? 答:亦种亦大,故名大种。 如世间说大地、大王。 问:此中所说种是何义? 答:能多积集,能大障碍,能办大事,故名为种。 问:此四大种作何事业? 答:此四能造诸所造色。 谓依此四,诸积集色、大障碍色皆得生长,如是名为大种事业。 又云:何谓大种? 其相云何? 答:地等界名大种,坚等性是其相。 问:若坚性等是地等相,所相、能相岂不成一? 答:许此成一,亦有何过。 故毗婆沙作如是说:自性我物相本性等,名言虽殊,而义无别。 不可说诸法离自性有相。 如说涅槃寂静为相,非离寂静别有涅槃。 此亦应然,故无有过。 此中坚性,即坚分坚体,约种类说。 坚性是地界,然此坚性差别无边。 谓内法中爪发等异,外法中有铜锡等殊。 又内法中手足等坚异,外法亦尔。 故坚性无边。 问:若尔,坚性应共相摄,云何说为地等自相? 答:坚性虽多,而总表地。 如多变碍,总表色蕴。 所表既一,故非共相。 有说坚性通二相摄,观三大种则成自相。 若观坚类有内外等无边差别,复成共相。 如变碍性通二相摄,观余四蕴,则成自相。 若观色性有十一种品类差别,复成共相。 又如苦谛,其相逼迫,观三谛时此成自相。 若观有漏五蕴差别,即此逼迫复成共相。 坚性亦然,故通二种。 问:若如是者,云何建立自共相别,不相杂乱? 答:以观待故,无杂乱失。 谓若观彼,立为自相;未尝观彼,立为共相。 若复观此,立为共相;未尝观此,立为自相故。 自共相观待而立。 问:已知大种相各有异,大种作业差别云何? 答:地界能持住行二类,令不坠落;水界能摄性乖违事,令不离散;火界能熟不熟物类,令不朽败;风界能令诸物增长或复流引。 是谓大种各别事业。 问:地水火风各有二性,谓坚等性及色性摄。 云何一法得有二相? 答:一法多相,斯有何失。 如契经说:一一取蕴,有如病等无量种相。 或坚等性,是地界等自相所摄;其中色性是地界等共相所摄,故于一法有二种相。 一自二共,亦不违理。 问:如是四界可相离不? 答:此四展转,定不相离。 云何知然? 契经说故。 入胎经说:羯赖蓝时,若有地界无水界者,其性干燥,则应分散;既不分散,故知定有水界能摄。 若有水界,无地界者,其性融释,则应流泒;既不流泒,故知定有地界能持。 若有水界,无火界者,其性润湿,则应朽败;既不朽败,故知定有火界能熟。 若有火界,无风界者,其性则应无增长义;既渐增长,故知定有风界动摇。 问:若尔,经说当云何通? 如契经说:苾刍当知,于此身中,火界若发,或即令舍命,或生近死苦。 答:经依增盛不增盛说,不言火体身中本无。 问:地界与地有何差别? 答:地界坚性,地谓显形。 地界能造,地谓所造。 地界触处身识所识。 地谓色处,眼识所识,是谓地界与地差别,水火亦然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44:4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65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