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四无量 内容: 【四无量】 p0416瑜伽十二卷十二页云:复次,云何建立四无量定? 谓诸有情有三品故,一者无苦无乐,二者有苦,三者有乐。 如其次第,欲与其乐,欲令离苦,欲令其乐永不相离。 于彼作意,有四种故。 如其次第,建立四种,谓由与乐作意故,拔苦作意故,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。 建立前三,即于此三欲与乐等。 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,瞋恚不染污作意故,贪欲不染污作意故,建立于舍。 经言:以慈俱心,乃至广说。 现前饶益,故名慈俱;饶益相故,名慈善友。 其饶益相,略有二种:一欲利益,二欲安乐。 此二种相,一切无量之所显示。 无怨者,离恶意乐故。 无敌者,离现乖诤故。 无恼害者,离不饶益事故。 广者,所缘广大故。 大者,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。 无量者,果无量故。 如四大河,众流杂处。 善修习者,极纯熟故。 设有问言:慈俱等心有何等相? 故次答言:胜解遍满,具足而住。 胜解遍满者,增上意乐胜解周普;义具足者,圆满清白故;住者,所修观行日夜专注,时专注故。 问:如经言:善修习慈,极于遍净,乃至广说。 此何密意? 答:第三静虑,于诸乐中其乐最胜,忆念此乐,修习慈心,慈最第一故,说修慈极于遍净。 忆念空处,修习悲心,亦最第一,以修悲者,乐欲拔苦,无色界中,远离众苦,断坏等苦,彼都无故,是故忆念无边空处。 修悲等至,作如是念,当令一切有苦有情,到无众苦及所依处。 修喜定者,亦常忆念无边识处,庆诸有情所得安乐,作如是念,当令一切有情之类受无量乐,犹如识处,识无限量,是故忆念识无边处。 修习喜定,为最第一。 修舍定者,亦常忆念无所有处,作如是念,无所有处无漏心地最为后边,舍最第一,如阿罗汉苾刍,一切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现行位中皆无染污,当令一切有情之类得如是舍。 是故忆念无所有处,修习舍定,为最第一。 如是一切皆是圣行,唯圣能修。 故经宣说觉分俱行。 二解瑜伽十四卷八页云:又有四法,于诸有情对治恚害、不乐、欲、贪。 善修习时,能生大福,能趣离欲:一慈,二悲,三喜,四舍。 三解瑜伽四十四卷九页云: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、悲、喜、舍? 谓诸菩萨略有三种,修四无量:一者有情缘无量,二者法缘无量,三者无缘无量。 若诸菩萨,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,以为无苦、无乐、有苦有乐,于其最初欲求乐者,发起与乐增上意乐,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,修慈俱心,当知是名有情缘慈。 若诸菩萨,住唯法想增上意乐,正观唯法,假说有情,修慈俱心,当知即此名法缘慈。 若诸菩萨,复于诸法远离分别,修慈俱心,当知即此名无缘慈。 如有情缘、法缘、无缘三慈差别,悲、喜、舍三,当知亦尔。 若诸菩萨,于有苦者,发起除苦增上意乐,普缘十方修悲俱心,是名为悲。 若诸菩萨,于有乐者,发起随喜增上意乐,普缘十方修喜俱心,是名为喜。 若诸菩萨,即于如是无苦、无乐、有苦有乐三种有情,随其次第,发起远离痴、瞋、贪惑增上意乐,普缘十方修舍俱心,是名为舍。 四解显扬四卷一页云:论曰:无量者,谓四无量,广说如经。 一、慈无量:谓慈心俱,无怨、无憎、无有损害,广大无量极善修习,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,意解遍满具足住。 慈心俱者,于无苦无乐众生,欲施乐,具阿世耶心相应故;无怨者,即彼对治欲加苦具瞋故;无憎者,即彼对治障碍乐具瞋故;无损害者,即彼对治欲与不宜瞋故;广者,于见所行作意故;大者,于闻所行作意故;无量者,于觉知所行作意故;极善修习者,由串习相应离诸盖故;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者,遍缘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故;意解者,缘意解思惟境界故;遍满者,缘无间有情境界故;具足住者,如前静虑中说。 二、悲无量:谓悲心俱,乃至广说悲心俱者,于有苦众生欲拔苦,具阿世耶心相应故;无怨者,即彼对治与苦害故;无憎者,即彼对治障碍拔苦害故;无损害者,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;余如前说。 三、喜无量;谓喜心俱,乃至广说喜心俱者,于有乐众生随喜彼乐,阿世耶心相应故。 无怨者,即彼对治欲与苦具不喜乐故;无憎者,即彼对治障碍乐具不喜乐故;无损害者,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;余如前说。 四、舍无量:谓舍心俱,乃至广说舍心俱者,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应故;无怨者,即彼对治令染贪瞋故;无憎者,即彼对治障碍除染贪瞋故;无损害者,即彼对治颠倒不染贪及瞋故;余如前说。 此四无量体性云何? 谓慈以无瞋善根为体,悲以不害善根为体,喜以不嫉善根为体,舍以无贪无瞋善根为体,皆是怜愍众生法故。 于此四中,慈唯无瞋,次二无量无瞋一分,舍是无贪无瞋一分。 又复与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,并彼眷属,皆是四无量体。 五解杂集论十三卷十七页云:无量者,谓四无量:一、慈无量,二、悲无量,三、喜无量,四、舍无量。 慈云何? 谓依止静虑,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,住具足中若定若慧,及彼相应诸心心法。 此中显慈无量,以静虑为所依,有情为境界,愿彼与乐相应为行相,定慧为自体,一切功德皆奢摩他、毗钵舍那所摄故,诸心、心法为助伴。 当知悲等一切功德,随其所应亦尔。 悲云何? 谓于诸有情离苦意乐,住具足中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所依、自体、助伴,与慈相似故。 喜云何? 谓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,住具足中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。 舍云何? 谓依止静虑,于诸有情利益意乐,住具足中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。 利益意乐者,谓于与乐相应等有情所,弃舍爱等,作是思惟,当令彼解脱烦恼,如是意乐,名舍行相;利益意乐行相圆满,名住具足。 又云:复次,无量作何业? 谓舍所治障,哀愍住故,能速圆满福德资粮,成熟有情,心无懈倦;舍所治障者,谓如其次第四无量,能舍瞋、害、不乐、爱恚故;哀愍住者,谓四无量,于利益有情事随顺转住。 由于一切有情哀愍住故,能速圆满福德资粮;成熟有情,心无懈倦者,由愍诸有情不顾自身故。 六解无性释九卷二十二页云:颂云:怜愍诸有情,起和合远离,常不舍利乐,四意乐归礼。 今此颂中显四无量。 怜愍诸有情者,是总句。 起和合意乐者,显慈无量,欲令有情乐和合故;起远离意乐者,显悲无量,欲令有情远离苦故;起常不舍意乐者,显喜无量,欲令有情不舍乐故;起利乐意乐者,显舍无量,欲令有情获得利益及安乐故。 舍谓弃舍,欲令有情舍乐受等烦恼随眠,不舍有情;又处中住,说名为舍。 缘此功德,归依敬礼诸佛法身,故名归礼。 余颂准此,一切应知。 七解俱舍论二十九卷一页云:论曰:无量有四,一慈,二悲,三喜,四舍。 言无量者,无量有情为所缘故,引无量福故,感无量果故。 此何缘故唯有四种? 对治四种多行障故。 何谓四障? 谓诸瞋、害、不欣慰、欲贪瞋。 治此如次,建立慈等。 不净与舍,俱治欲贪,斯有何别? 毗婆沙说:欲贪有二:一色,二淫。 不净与舍,如次能治,理实不净能治淫贪,余亲友贪,舍能对治。 四中初、二,体是无瞋,理实应言,悲是不害,喜则喜受,舍即无贪,若并眷属,五蕴为体;若舍无贪性,如何能治瞋,此所治瞋,贪所引故,理实应用二法为体。 此四无量行相别者: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,如是思惟入慈等至;云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,如是思惟入悲等至;诸有情类得乐离苦,岂不快哉,如是思惟,入喜等至;诸有情类平等平等,无有亲怨,如是思惟入舍等至。 此四无量,不能令他实得乐等,宁非颠倒。 愿欲令彼得乐等故,或阿世耶无颠倒故,与胜解想相应起故,设是颠倒,复有何失? 若应非善,理则不然,此与善根相应起故;若应引恶,理亦不然,由此力能治瞋等故。 此缘欲界一切有情,能治缘彼瞋等障故。 然契经说,修习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。 此经举器以显器中。 第三但依初、二静虑,喜受摄故,余定地无;所余三种,通依六地,谓四静虑、未至中间;或有欲令唯依五地,谓除未至。 是容豫德,已离欲者方能起故。 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随其所应,通依十地,谓欲、四本、近分中间。 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前,虽说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诸惑得断,有漏根本静虑摄故,胜解作意相应起故,遍缘一切有情境故,此加行位制伏瞋等,或此能令已断更远故。 前说此能治四障,谓欲、未至亦有慈等,似所修成根本无量,由此制伏瞋等障已,引断道生,能断诸惑。 诸惑断已,离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种无量。 于此后位虽遇强缘,而非瞋等之所蔽伏。 初习业位云何修慈? 谓先思惟自所受乐。 或闻说佛、菩萨、声闻及独觉等所受快乐,便作是念,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。 若彼本来烦恼增盛,不能如是平等运心,应于有情分为三品,所谓亲友、处中、怨仇。 亲复分三,谓上中下;中品唯一;怨亦分三,谓下中上。 总成七品。 分品别已,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。 此愿成已,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。 于亲三品得平等已,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。 由数习力,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。 修此胜解既得无退,次于所缘渐修令广,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,与乐行相无不遍满,是为修习慈无量成。 若于有情乐求德者,能修慈定令速疾成;非于有情乐求失者以断善者,有德可录。 麟喻独觉,有失可取。 先福罪果,现可见故。 修悲喜法,准此应知。 谓观有情没众苦海,便愿令彼皆得解脱,及想有情得乐离苦,便深欣慰,实为乐哉。 修舍最初从处中起,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,与处中等。 此四无量,人起非余。 随得一时,必成三种,生第三定等,唯不成喜故。 八解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:尔时世尊告苾刍众:有四无量,何等为四? 谓有一类慈俱行心,无怨无敌,远离恼害,广大无量;善修习故,想对一方。 胜解遍满,具足而住,及对第二、第三、第四上下或傍,一切世间,亦复如是,是名第一。 复有一类悲俱行心,无怨无敌,远离恼害,广大无量;善修习故,想对一方,胜解遍满,具足而住,及对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上下或傍,一切世间,亦复如是,是名第二。 复有一类喜俱行心,无怨无敌,远离恼害,广大无量;善修习故,想对一方,胜解遍满,具足而住,及对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上下或傍,一切世间,亦复如是,是名第三。 复有一类舍俱行心,无怨无敌,远离恼害,广大无量;善修习故,想对一方,胜解遍满,具足而住,及对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上下或傍,一切世间,亦复如是,是名第四。 如彼卷八页至十九页广释。 九解集异门论六卷十三页云:四无量者,一、慈无量,二、悲无量,三、喜无量,四、舍无量。 慈无量云何? 答:诸慈及慈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彼等起身、语业,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,是名慈无量。 悲无量云何? 答:诸悲及悲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彼等起身、语业,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,是名悲无量。 喜无量云何? 答:诸喜及喜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彼等起身、语业,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,是名喜无量。 舍无量云何? 答:诸舍及舍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彼等起身、语业,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,是名舍无量。 十解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十四页云:问:此四无量自性是何? 答:慈悲俱以无瞋善根为自性,对治瞋故。 若兼取相应随转,则四蕴、五蕴为自性;欲界者四蕴,色界者五蕴。 问:若慈悲俱以无瞋善根为自性对治瞋者,慈对治何等瞋? 悲对治何等瞋耶? 答:慈对治断命瞋,悲对治捶打瞋。 复次,慈对治应瞋处瞋,悲对治不应瞋处瞋。 有作是说,慈无量以无瞋善根为自性,对治瞋故;悲无量以不害为自性,对治害故;喜以喜根为自性。 若兼取相应随转,则欲界者四蕴为自性,色界者五蕴为自性。 问:若喜无量以喜根为自性者,品类足说当云何通? 如说:云何喜无量? 谓喜及喜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。 若彼所起身、语二业者,彼所起心不相应行皆名为喜,岂有喜受与受相应? 答:彼文应说:谓喜及喜相应想、行、识,不应言受而言受者,是诵者谬。 复次,彼论总说五蕴为喜无量自性,虽喜受与受不相应,而余心、心所法与受相应,故作是说亦不违理。 有余师说:此喜无量,欣为自性。 欣体非受,别有心所与心相应。 有说:欣在喜根相应聚中可得。 有作是说:喜根后生欣,由喜力所引起故。 若作是说,此喜无量与受相应亦不违理。 舍以无贪善根为自性,对治贪故。 若兼取相应随转,则欲界者四蕴为自性,色界者五蕴为自性。 如是名为无量自性。 问:此四无量,其相云何? 答:自性即是相,相即是自性。 自性与相,不相离故。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:授与饶益是慈相,除去衰损是悲相,庆慰得舍是喜相,忘怀平等是舍相。 已说无量自性及相,所以今当说。 问:何故名无量? 无量是何义? 答:普缘有情,对治无量戏论烦恼,故名无量。 问:戏论有二种,一爱戏论,二见戏论,何无量对治何戏论耶? 答:无量不能断诸烦恼,但能制伏,或令转远。 有时四种皆对治爱,有时四种皆对治见。 若依四种近对治说,应言慈、悲近对治见戏论,以见行者多瞋恚故;喜、舍近对治爱戏论,以爱行者多亲附故。 有作是说,慈、悲近对治爱戏论,喜、舍近对治见戏论。 复次,普缘有情,对治无量放逸烦恼,故名无量。 谓四无量能近对治欲界放逸诸烦恼故。 复次,如是四种,是诸贤圣广游戏处,故名无量。 如富贵人有无量种广游戏处,谓诸园苑宫殿台阁游猎等处。 复次,如是四种能缘无量有情为境,生无量福,引无量果,故名无量。 如彼卷十四页至八十三卷十六页广说。 十一解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十页云:四无量者,谓慈、悲、喜、舍。 慈谓与乐作意相应,无瞋善根为性。 悲谓除苦作意相应,无瞋善根为性;有说不害为性。 喜谓庆慰作意相应喜根为性;有说以善心所中欣为自性。 舍谓平等作意相应,无贪善根为性。 已说自性,当说所以。 问:何故名无量? 答:由此四种缘无量有情故,生无量善法故,招无量胜果故。 广说此四,亦如余处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44:1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652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