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四无畏 内容: 【四无畏】 p0426显扬四卷八页云:无畏者,谓四无畏。 广说如经。 一、佛作诚言:我是正等觉者。 若有难言于是法中不正等觉。 我于此难正见无缘,是故无畏。 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智故。 二、佛作诚言:我诸漏已尽。 若有难言:如是如是诸漏未尽。 我于此难正见无缘,是故无畏。 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断故。 此二无畏依自利德。 三、佛作诚言: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。 若有难言:染习此法不能为障。 我于此难正见无缘,是故无畏。 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,说一切种所对治法。 四、佛作诚言:我为弟子说出离道修定出离。 若有难言:虽修此道,不能出离,不正尽苦及证苦边。 我于此难正见无缘,是故无畏。 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说一切种能对治法。 此二无畏依利他德。 二解集论八卷五页云:无畏者,谓四无畏。 云何正等觉无畏? 谓依止静虑,由自利门。 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,自称德号,建立具足中,若定若慧,及彼相应诸心心所。 云何漏尽无畏? 谓依止静虑,由自利门,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,建立具足中,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。 云何障法无畏? 谓依止静虑,由利他门,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,建立具足中,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。 云何出苦道无畏? 谓依止静虑,由利他门,于一切种说出苦道法自称德号,建立具足中,若定若慧,余如前说。 又云:无谓作何业? 谓处大众中,自正建立我为大师,摧伏一切邪难外道。 大师者,自利利他,众德圆满故。 摧伏邪难外道者,谓能摧伏于如来所说成等正觉永断诸漏障道法中邪难外道故。 三解无性释九卷十九页云:四无畏者:谓佛世尊自发诚言:我是真实正等觉者。 若有难言,于如是法不正等觉,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一无畏。 又发诚言:我是真实诸漏尽者。 若有难言,如是如是诸漏未尽。 我于彼难正见无缘,是第二无畏。 又发诚言:我为弟子说出离道。 若有难言,修如是道非正出苦。 我于彼难正见无缘,是第三无畏。 又发诚言: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。 若有难言,虽染彼法不能为障。 我于彼难正见无缘,是第四无畏。 于此四中皆应广说。 正见彼难无有缘故,得大安隐;得安隐故,都无所畏。 又二十八页云:此颂显示四无所畏。 能说智者谓佛诚言:我是真实正等觉者,即是遍知一切法智。 能说断者谓佛诚言:我是真实诸漏尽者,即是烦恼诸漏永尽。 如是二种依自利说。 能说出离者谓佛诚言:我为弟子说出离法,真实出离。 能说能障碍者谓佛诚言:我为弟子说能障法,真实能碍。 如是二种依利他说。 如是四种名自他利,非余外道伏者。 显离怖畏,释无畏义,非余外道所能降伏,是故无畏。 四解俱舍论二十七卷三页云:佛四无畏,相别云何? 颂曰:四无畏如次,初十二七力。 论曰:佛四无畏如经广说。 一正等觉无畏。 十智为性。 犹如初力。 二漏永尽无畏。 六十智性。 如第十力。 三说障法无畏。 八智为性。 如第二力。 四说出道无畏。 九十智性。 如第七力。 如何于智立无畏名。 此无畏名目无怯惧。 由有智故不怯惧他。 故无畏名目诸智体。 理实无畏是智所成。 不应说言体即是智。 五解大毗婆沙论三十一卷一页云:已说佛十力,当说四无畏。 云何为四? 一、正等觉无畏。 如契经说:我是诸法正等觉者。 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依法立难,或令忆念于如是法,非正等觉,无有是处。 设当有者,我于是事正见无由。 故得安隐无怖无畏,自称我处大仙尊位,于大众中正师子吼,转大梵轮,一切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所不能转。 二、漏永尽无畏。 如契经说:我于诸漏已得永尽。 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依法立难,或令忆念有如是漏,未得永尽,无有是处。 设当有者,乃至广说。 三、说障法无畏。 如契经说:我为弟子说能障法,染必为障。 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依法立难,或令忆念有此障法,染不为障,无有是处。 设当有者,乃至广说。 四、说出道无畏。 如契经说:我为弟子说能出道,修必出苦。 若有世间沙门、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依法立难,或令忆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,无有是处。 设当有者,我于是事正见无由。 故得安隐无怖无畏,自称我处大仙尊位,于大众中正师子吼,转大梵轮,一切世间沙门梵志、天、魔、梵等所不能转。 问:此四无畏以何为自性? 答:亦以智为自性。 所以者何? 初无畏即初力,第二无畏即第十力,第三无畏即第二力,第四无畏即第七力故。 已说自性,所以今当说。 问:何故名无畏? 无畏是何义? 答:不怯弱义,是无畏义,不倾动义,勇猛义,安隐义,清净义,鲜白义,不惊怖义。 是无畏义,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说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39:5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63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