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触处 内容: 【触处】 p1449瑜伽五十六卷十四页云:触处者:谓与触俱,或能无间引发诸触、随顺于触、所有触处。 二解五蕴论七页云:言触处者:谓四大种、及前所说所触一分。 三解俱舍论一卷七页云:已说香处;当说触处。 触有十一。 谓四大种滑性,涩性,重性、轻性、及冷、饥、渴。 此中大种、后当广说。 柔软、名滑。 麁强、为涩。 可称、名重。 翻此、为轻。 暖欲、名冷。 食欲、名饥。 饮欲、名渴。 此皆于因立果名故;作如是说。 如有颂言:诸佛出现乐,演说正法乐。 僧众和合乐,同修勇进乐。 于色界中,无饥渴触;有所余触。 彼界衣服,别不可称,聚则可称。 冷触于彼,虽无能损;而有能益。 传说如此。 四解大毗婆沙论七十三卷十五页云:问:何故名触处? 为是可触,故名触处? 为体是触,故名触处? 为触所缘。 故名触处? 设尔;何失。 三皆有过。 所以者何? 若是可触故名触处;极微展转,既不相触;如何触处是可触耶? 若体是触故名触处;大种造色,非触自性;如何触处体是触耶? 若触所缘故名触处;此亦是余心心所境,如何但说触所缘耶? 答:应作是说:此是可触,故名触处。 问:极微展转,既不相触;如何触处,是可触耶? 答:依世俗说,不依胜义。 谓世共说:眼所受境、名可见,耳所受境、名可闻,鼻所受境、名可嗅,舌所受境、名可尝,身所受境、名可触,意所受境、名可知。 是故可触,故名触处。 复次缘生身识,故名触处。 如契经说:身触为缘,生于身识。 此是胜义了别境心,故此所缘,名为触处。 复次此名触处,亦名养处。 由此长养诸余色法,令增盛故。 如能增喜,名为喜处。 此能长养,故名养处。 尊者世友,作如是说:极微展转,互相触不? 答:互不相触。 若相触者;即应住至第二剎那。 大德说曰:一切极微,实不相触。 但由无间,假立触名。 有作是说:极微展转,实不相触;亦非无间。 但和合住,彼此相近,假立触名。 五解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:触处云何? 谓触、是身已正当所触,及彼同分。 六解法蕴足论九卷九页云:云何触处? 谓触为身已正当觉,及彼同分;是名触处。 又触为身增上,发身识;已正当了别,及彼同分;是名触处。 又触于身已正当碍,及彼同分;是名触处。 又触为身已正当行,及彼同分;是名触处。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触,名为触处;亦名所知,乃至所等证。 此复云何? 谓四大种、及四大种所造滑性、涩性、轻性、重性、冷、暖、饥、渴、及余所有身根所觉、身识所了、所有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,谓名触,名触界,名触处,名彼岸。 是名触处。 是外所摄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31:3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61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