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声 内容: 【声】 p1391瑜伽三卷十五页云:数宣数谢,随增异论;故名为声。 二解显扬一卷十二页云:声、谓耳所行境,耳识所缘,四大所造,可闻音为体。 色蕴所摄;无见有对。 此复三种。 谓可意,不可意,及俱相违。 或因手等相击出声,或由寻伺,扣弦,拊革。 或依世俗,或为养命,或宣扬法义,而起言说。 或依托崖谷而发响声。 如是若自相,若分别,若响音,是名为声。 三解集论一卷三页云:何等为声? 谓四大种所造,耳根所取义。 或可意,或不可意,或俱相违。 或执受大种为因,或不执受大种为因,或俱大种为因。 或世所极成,或成所引,或遍计所起。 或圣言所摄,或非圣言所摄。 杂集论一卷七页云:声者: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。 若可意,若不可意,若俱相违。 若因受大种,若因不受大种,若因俱大种。 若世所共成,若成所引,若遍计所执。 若圣言所摄,若非圣言所摄。 如是十一种声,由五种因所建立。 谓相故,损益故,因差别故,说差别故,言差别故。 相者:谓耳根所取义。 说差别者:谓世所共成等三。 余如其所应。 因受大种者:谓语等声。 因不受大种者:谓树等声。 因俱者:谓手鼓等声。 世所共成者:谓世俗语所摄。 成所引者:谓诸圣所说。 遍计所执者:谓外道所说。 圣非圣言所摄者:谓依见等八种言说。 四解五蕴论一页云:云何为声? 谓耳境界;执受大种因声,非执受大种因声,俱大种因声。 五解广五蕴论二页云:云何声? 谓耳之境;执受大种因声,非执受大种因声,俱大种因声。 诸心心法,是能执受。 蠢动之类,是所执受。 执受大种因声者:如手相击,语言等声。 非执受大种因声者:如风林驶水等声。 俱大种因声者:如手击鼓等声。 六解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:声云何? 此有二。 谓有执受大种为因声,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声。 如是诸声,二识所识。 谓耳识及意识。 此中一类,耳识先识。 耳识受已,意识随识。 七解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二页云:声有二种,乃至广说。 有执受大种者:谓诸大种现在剎那,有情数摄。 无执受大种者:谓诸大种过去未来有情数摄,及三世非有情数摄。 此中有执受大种所生声,名有执受大种为因。 有执大种,与此所生声,为前生等五种因故。 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亦尔。 若从口出手等合生;名有执受大种因声。 若从林水风等所生;名无执受大种因声。 余如前释。 八解入阿毗达磨论上二页云:声有二种。 谓有执受,及无执受。 大种为因,有差别故。 堕自体者,名有执受。 是有觉义。 与此相违,名无执受。 前所生者,名有执受大种为因。 谓语手等声。 后所生者,名无执受大种为因。 谓风林等声。 此有情名,非有情名,差别为四。 谓前声中,语声,名有情名。 余声,名非有情名。 后声中,化语声,名有情名。 余声,名非有情名。 此复可意,及不可意,差别成八。 如是八种,皆是耳识及所引意识所了别境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1 00:16:59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57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