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愿智 内容: 【愿智】 p1441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页云:云何愿智? 谓俱分解脱利根阿罗汉苾刍、熏修边际第四静虑、为依止故;若声闻乘,随声闻智所行境界;若独觉乘,随独觉智所行境界;起如是愿。 愿我当知如是如是所知境界。 从此趣入熏修边际第四静虑。 既入定已;随先所愿,一切了知。 若诸如来、遍于一切所知境界,智无障碍。 二解无性释九卷二十四页颂云:无功用无着,无碍常寂定。 于一切问难,能解释;归礼。 此颂显愿智、胜声闻等,由五相故。 谓无功用故,无着故,无碍故,常寂定故,一切疑难、能解释故。 诸声闻等所得愿智、随其所愿,而入于定。 唯能知此,不知其余。 佛即不尔。 由无功用智,不作功用,如末尼天乐,随愿能知一切境界。 由无着智,于所知境,皆无滞故。 由无碍智,断烦恼障、幷习气故。 由常寂定,定障断故。 如有颂言:那伽行寂定,那伽住寂定,那伽坐寂定,那伽卧寂定。 由此所发微妙愿智,于一切时,善能解释一切问难。 三解杂集论十四卷一页云:愿智者:谓依止静虑,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。 余如前说。 所以者何? 由得愿智者,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,先于彼彼事、发正愿心,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;次入增上静虑。 从彼起已;所愿成满。 谓能了知所应知故。 又云:愿智作何业? 谓善能记别三世等事。 一切世间咸所恭敬。 由达一切,所归仰故。 四解俱舍论二十七卷七页云:辩论诤已;次辩愿智。 颂曰:愿智能遍缘;余如无诤说。 论曰:以愿为先,引妙智起,如愿而了;故名愿智。 此智自性地种姓身,与无诤同。 但所缘别。 以一切法为所缘故。 毘婆沙者、作如是言:愿智不能证知无色。 观彼因行,及彼等流差别故知。 如田夫类。 诸有欲起此愿智时,先发诚愿,求知彼境;便入边际第四静虑,以为加行;从此无间,随所入定势力胜劣,如先愿力,引正智起;于所求境,皆如实知。 五解发智论十八卷十七页云:愿智云何? 答:如阿罗汉、成就神通,得心自在;随欲知义,发正愿已;便入边际第四静虑。 从定起已;如愿皆知。 愿智、当言善耶,无记耶? 答:或善或无记。 六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八卷十一页云:愿智云何? 答:以阿罗汉、成就神通,得心自在,随欲知义,发正愿已;便入边际第四静虑。 从定起已;如愿皆知。 随欲知义者:问:何故阿罗汉、欲知义耶? 答:三因缘故。 一、为饶益弟子故,二、为住持佛法故,三、为知世间安不安故。 饶益弟子者:谓阿罗汉、于诸弟子修观行时,法应观彼入圣久近。 我寿尽来,某甲能入正性离生不。 设不能入者:我命终后,有余能教令得入不。 如此皆以愿智。 故知是等、名为饶益弟子。 住持佛法者:谓阿罗汉、或有经营窣堵波毗诃罗僧伽蓝等佛法僧事时,法应观察久近成办。 尽我寿来,为能办不。 设不办者,我命终后,为有余人能续办不。 或有国王大臣长者及商主等,欲于佛法作衰损事。 有阿罗汉、念欲化之。 即便观察;彼可化不。 设可化者;为久近耶? 我寿尽来,化事果不。 设不果者;我命终后,有能续不。 此等皆以愿智。 故知诸如是事,名住持佛法。 知世间安不安者:谓阿罗汉、或时观察所在国土、及时分中,当有丰俭怖畏安隐疾疫等事。 欲令自他知趣舍故;起愿智知。 如彼广说。 又云:问:愿智自性是何? 答:自性是慧。 如自性,如是我物性相本性亦尔。 已说自性;所以今当说。 问:何故名愿智? 答:如愿能知,故名愿智。 问:为如自愿能知? 为如他愿能知耶? 答:如自愿亦知,如他愿亦知。 随所所愿,皆能知故。 复次知所有愿,故名愿智。 愿有二种。 谓菩提愿、及有愿。 菩提愿者:如慈氏等愿。 有愿者:如阿氏多等愿。 知此等愿,故名愿智。 复次智随愿起,故名愿智。 谓此智殊胜,要由先愿作意加行所引发故。 如来虽无作意加行;而亦必有心愿为先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54:1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50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