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十种性 内容: 一切众生之种性分为十种。 即:(一)凡夫性,指尚未求佛道之单纯凡夫,乃起种种异见,受五趣别异之性,故新译作异生。 (二)信行性,指闻信善知识之教,如其教随顺修行者。 此相当于三慧中闻、思二慧之位,七方便中五停心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之位。 (三)法行性,指不待善知识教,依佛所说之法而修行者。 相当于三慧中之修慧,七方便中之后四善根位。 (四)八忍性,即相当于见道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之位者。 因具八忍、七智,故称八忍性。 即起无漏智观四谛,而空观无间更无所凝滞。 因观四谛理,空四谛之相,又称无相行。 (五)须陀洹性,即为预流果,正当第十六心。 以之初预入圣道之法流,故称初果之圣者为预流。 (六)斯陀含性,为一来果,指第二果之圣者。 乃断除欲界第六品修惑之位。 因九品修惑中尚残存三品,须来欲界受生一次,方得涅槃,故称一来。 (七)阿那含性,即不还果,第三果之圣者。 已断九品之修惑,不再返欲界,故称不还。 (八)阿罗汉性,断尽一切思惑,一世之果报尽,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,故又称不生。 (九)辟支佛性,即缘觉,断尽习气之圣者。 以上为自调孤度之人,为缺乏利他之大悲者。 (十)佛种性,可成二利圆满佛果之种性。 舍离与无上菩提心相违之前九性,入顺应大菩提之佛种性,即得净印三昧,以其净故,胜一切之声闻缘觉,而施光明与一切众生,故以净宝珠喻之。 [大方等大集经卷八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二、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、俱舍论卷二十三分别贤圣品] p489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49:39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8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