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界 内容: 梵语 trayo dhātavah,巴利语 tisso dhātuyo。 (一)指众生所居之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 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,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;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(即有)之分类,故称作三有生死,或单称三有。 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,故又称苦界、苦海。 (一)欲界(梵 kāma-dhātu),即具有淫欲、情欲、色欲、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。 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,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,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;因男女参居,多诸染欲,故称欲界。 (二)色界(梵 rūpa-dhātu),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,乃远离欲界淫、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。 此界在欲界之上,无有欲染,亦无女形,其众生皆由化生;其宫殿高大,系由色之化生,一切均殊妙精好。 以其尚有色质,故称色界。 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,从初禅梵天,终至阿迦腻吒天,凡有十八天。 (三)无色界(梵 ārūpya-dhātu),唯有受、想、行、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。 此界无一物质之物,亦无身体、宫殿、国土,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,故称无色界。 此界在色界之上,共有四天(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),又称四无色、四空处。 三界可细分为二十五有(界),若将色界之那含天析而为五(即五那含天),则共为“二十九有”。 其与九地之关系,如下表所示: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、苦乐等差别,但属迷界,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,故为圣者所厌弃。 法华经譬喻品(大九·一四下)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;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 ”又化城喻品(大九·二四下):“能于三界狱,勉出诸众生。 ”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,当勤求解脱。 [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、俱舍论卷八、品类足论卷五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、瑜伽师地论卷四、大智度论卷二十一、华严经孔目章卷二](参阅“九地”132、“色界”2545、“欲界”4653、“无色界”5083) (二)指断界、离界、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。 (一)断界,即断除九结(九种烦恼)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,或断除无明结。 (二)离界,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。 (三)灭界,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、无覆无记等烦恼。 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。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(大二七·一四八中):“一切行断,故名断界;一切行离,故名离界;一切行灭,故名灭界。 ”[顺正理论卷七十二、俱舍论卷二十五] (三)指色界、无色界、尽界。 [长阿含经卷八、品类足论卷五] (四)指法界、心界、众生界。 此系基于华严经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。 [大日经疏卷三] (五)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。 主张宇宙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界。 依各族而说法稍异。 如蒙古族萨满教认为上层世界为神灵世界,中层世界为人类、动物之居地,下层世界为死神与魔鬼聚集之世界,即地狱。 在中层世界与下层世界间,复有一不可知之世界,为人死后之去处。 p58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41:3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6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