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细六粗 内容: 语出大乘起信论。 根本无明起动真如,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(迷之现象),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(九相)之别。 细者,无心王与心所之分,其相微细难测;粗者,心王与心所相应,其作用之相粗显。 三细即:(一)无明业相,略称业相。 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。 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,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,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。 (二)能见相,又称见相。 指见初动之相。 又称转相。 依初动业识,转成能见之相。 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(主观)。 (三)境界相,又称现相、境相。 由前转相,而妄现境界之相。 盖能见相既起,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(客观)。 六粗即:(一)智相,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,于净境则爱,于染境则不爱,称为智相。 (二)相续相,依智相分别,于爱境则生乐,于不爱境则生苦;觉心起念,相应不断,称为相续相。 (三)执取相,依前之相续相,缘念苦乐等境,心起执着,称为执取相。 (四)计名字相,依前之执取相,分别假名言说之相,称为计名字相。 (五)起业相,依前之计名字相,执取生着,造种种业,称为起业相。 (六)业系苦相,系于善恶诸业,有生死逼迫之苦,不得自在,称为业系苦相。 依此,若由细相进入粗相,即由不相应心之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之六识位,迷之世界乃随之展开。 是故,若欲抵达悟境,须由粗相向细相迈入。 凡夫之境界为粗中之粗(六粗后四相)、菩萨之境界为粗中之细(六粗前二相)及细中之粗(三细后二相)、佛之境界则是细中之细(无明业相)。 此外,若以三细六粗配五意,则三细依序配业识、转识、现识,智相配智识,相续相配相续识。 若以之配六染心,则三细依序配根本业不相应染、能见心不相应染、不断相应染,执取相及计名字相配执相应染。 若以之配四相,则业相配生相,能见、境界、智、相续等相配住相,执取、计名字等相配异相,起业相配灭相。 [释摩诃衍论卷四、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、起信论疏卷上、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] p617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9:03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5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