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想 内容: (一)指三种恶想。 又作三恶想、三不善想。 即:(一)欲想(梵 kāma-sajjā),起贪欲之想。 (二)瞋恚想(梵 vyāpāda-sajjā),起瞋恚之想。 (三)杀害想(梵 vihijsā-sajjā),又作恼想,起害人之想。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说,不贪名利则不生欲觉,不恼众生则不生瞋觉,不损物命则不生害觉。 故三觉不生,则三想亦必绝之。 [增一阿含经卷十三、异部宗轮论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] (二)指三种善想。 又作三善想。 即:(一)出要想(梵 naiskramya-sajjā),又作出离想。 (二)不害想(梵 avihijsā-sajjā)。 (三)不恚想(梵 avyāpāda-sajjā)。 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,有出离想者,命终时必生于人中;有不害想者,命终时自然生于天上;有不恚想者,命终时断五下分结,于彼处般涅槃。 [长阿含经卷八] (三)依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之说,指在家菩萨见乞者而起之三种心念,即:(一)善知识想。 (二)他世富想,又作令后世大富想。 (三)菩提基想,又作令得佛道想。 [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] (四)依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之说,断除贪等诸结时所起之三种心念,即:(一)离想,又作离欲想,行者于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间第一法中,欲以正智慧观想,而远离诸烦恼。 (二)断想,行者欲得无漏道而断除诸结使。 (三)尽想,又作灭想,入涅槃时,欲灭五受之众而不复相续。 [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、成实论卷十四、无量寿经集解卷八] (五)净土行者念佛之时所生之三种心念,即:(一)归命想,本尊向东,行者向佛以归命。 (二)引摄想,本尊向西,行者作随佛之后过十万亿国土之念。 (三)往生想,行者作往生彼国而见佛闻法之念。 [往生要集卷中本、往生要集义记卷中之五] (六)据般若经,菩萨欲成无上道,应起平等心,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,皆生亲爱之想,莫生怨心、中人心,故称三想。 (一)怨想,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,亦生亲爱之想。 (二)亲想,于父母兄弟、亲戚朋友生亲爱之想。 (三)中人想,于非怨非亲之人,亦生亲爱之想。 [大智度论卷七十二] p636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6:5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5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