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业 内容: 梵语 trīni-karmāni。 (一)身口意三业。 (一)身业,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,有善有恶,若杀生、不与取、欲邪行等为身恶业;若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即为身善业。 (二)口业,又作语业,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,有善有恶,若妄语、离间语、恶语、绮语等为口恶业;若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语、不绮语则为口善业。 (三)意业,指意所起之业,有善有恶,若贪欲、瞋恚、邪见等为意恶业;若不贪、不瞋、不邪见则为意善业。 此外,另有非善非恶、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。 [别译杂阿含经卷五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、集异门足论卷六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](参阅“业道”5502) (二)就善、恶、无记等三性分业为善业、不善业、无记业。 (一)善业(梵 ku? ala-karma),指以无贪、无瞋、无痴等为因缘之业。 (二)恶业(梵 aku? ala-karma),又作不善业,指以贪、瞋、痴等为因缘之业。 (三)无记业(梵 avyākrta-karma),非以无贪、无瞋、无痴等,亦非以贪、瞋、痴等为因缘之业。 [俱舍论卷十五、瑜伽师地论卷九、品类足论卷五、发智论卷十一](参阅“三性”563) (三)又作三受业、三受报业。 就苦、乐、舍三受,分业为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。 (一)顺乐受业(梵 su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乐报业,指福业及顺第三静虑而受之善业。 (二)顺苦受业(梵 duh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苦报业,指非福业。 (三)顺不苦不乐受业(梵 aduhkhāsu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不苦不乐报业,指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之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之善业。 [俱舍论卷十五、瑜伽师地论卷九、品类足论卷五] (四)又作三时业、三报业。 就现、次、后等三生之报,分业为顺现法受业、顺次生受业、顺后次受业。 又作现报业、生报业、后报业。 (一)顺现法受业(梵 drsta-dharm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于此生成熟之业。 (二)顺次生受业(梵 upapady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于第二生成熟之业。 (三)顺后次受业(梵 apara-paryāy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于第三生以后次第成熟之业。 [俱舍论卷十五、瑜伽师地论卷九十] (五)就界之上下及所感果之爱与非爱之别,分业为福业、非福业、不动业。 (一)福业(梵 punya-karma),招感欲界善果之业;此业能招可爱之果以益有情。 (二)非福业(梵 apunya-karma),又作罪业。 招感欲界恶果之业;此业能招非可爱之果以损有情。 (三)不动业(梵 anijya-karma),招感色界及无色界善果之业。 又色界、无色界之业,以定力之故,初禅之业必感初禅之果,二禅之业必感二禅之果;其业与果皆不动转,故称不动业。 反之,欲界之业则能为他缘所动转,故称动业。 [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五、俱舍论卷十五、顺正理论卷四十] (六)就施、戒、修,分业为施类福业事(梵 dāna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戒类福业事(梵 sīla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修类福业事(梵 bhāvanā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。 又作三福业事(梵 trīni 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三类福业事、三性福业事。 略称三福业。 瑜伽师地论卷九(大三○·三一九下):“施性业者,谓若因缘,若等起,若依处,若自性。 彼因缘者,谓以无贪、无瞋、无痴为因缘。 彼等起者,谓无贪、无瞋、无痴俱行,能舍所施物,能起身语业思。 彼依处者,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。 彼自性者,谓思所起,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。 如施性业,如是戒性业、修性业,随其所应应知。 此中,戒性业因缘、等起如前,自性者,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。 依处者,谓有情、非有情数物。 修性因缘者,谓三摩地因缘,即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 等起者,谓彼俱行引发定思。 自性者,谓三摩地。 依处者,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。 ”[中阿含卷十一牛粪喻经、增一阿含经卷十二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] (七)就律仪、不律仪、非律仪非不律仪等三种之别,而分业为律仪所摄业、不律仪所摄业、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。 (一)律仪所摄业,又作律仪业。 有三种:别解脱律仪所摄之业、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之业、无漏律仪所摄之业。 (二)不律仪所摄业,又作不律仪业。 瑜伽师地论卷九列举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之业,即:屠羊、贩鸡、贩猪、捕鸟、罝兔、盗贼、魁脍、守狱、谗刺、断狱、缚象、咒龙。 (三)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,又作非律仪非不律仪业。 除上述之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外,其余一切善、不善、无记业均是。 [发智论卷十二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](参阅“非律仪非不律仪”3709) (八)就三世,分业为过去业、未来业、现在业。 (一)过去业,谓住于习气之位,或已与果,或未与果之业。 (二)未来业,谓未生未灭之业。 (三)现在业,谓已造已思而未谢灭之业。 [发智论卷十一、俱舍论卷十七、瑜伽师地论卷九] (九)就三界之所系,分业为欲界系业、色界系业、无色界系业。 (一)欲界系业,谓能招感欲界之异熟而堕于欲界之业。 (二)色界系业,谓能招感色界之异熟而堕于色界之业。 (三)无色界系业,谓能招感无色界之异熟而堕于无色界之业。 [发智论卷十一、瑜伽师地论卷九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] (十)就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等三种之别,分业为学业、无学业、非学非无学业。 (一)学业(梵 ? aiksa-karma),异生、非异生之学相续中之所有善业。 (二)无学业(梵 a? aiksa-karma),无学相续中之所有善业。 (三)非学非无学业(梵 naiva? aiksa-nā? aiksa-karma),除前二种外,其余相续中之所有善、不善、无记业均是。 (十一)就断与非断之别,分业为见所断业、修所断业、无断业。 (一)见所断业(梵 dar? ana-heya-karma),即招感恶趣之不善等之业。 (二)修所断业(梵 bhāvanā-heya-karma),即招感善趣之善、不善、无记业。 (三)无断业(梵 aheya-karma),即世、出世之诸无漏业。 [瑜伽师地论卷九、品类足论卷五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] (十二)就身语意三业之染污情形而分业为曲业、秽业、浊业。 据俱舍论卷十五载,即:(一)曲业,依谄而生之身语意三业。 (二)秽业,依瞋而生之身语意三业。 (三)浊业,依贪而生之身语意三业。 然瑜伽师地论卷九另有异说。 [发智论卷十一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七、大乘义章卷七] (十三)就应作、不应作、非应作非不应作等三种之别,分业为应作业(梵 yoga-vihita-karma)、不应作业(梵 ayoga-vihita-karma)、非应作非不应作业(梵 nayoga-vihita-nāyoga-vihita-karma)。 俱舍论卷十七(大二九·九二上):“有说,染业名不应作,以从非理作意所生。 有余师言,诸坏轨则身语意业亦不应作,谓诸所有应如是行,应如是住,应如是说,应如是着衣,应如是食等;若不如是,名不应作。 由彼不合世俗礼仪,与此相翻,名应作业。 有说,善业名为应作,以从如理作意所生。 有余师言,诸合轨则身语意业亦名应作,俱违前二,名为第三,随其所应,二说差别。 ”[顺正理论卷四十三] (十四)就喜、忧、舍三受,分业为顺喜受业(梵 saumanasya-vedanīya-karma)、顺忧受业(梵 daurmanasya-vedanīya-karma)、顺舍受业(梵 upeksā-vedanīya-karma)。 [俱舍论卷三、俱舍论光记卷三] p638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6:50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5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