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种教相 内容: (一)又作教相三意。 乃法华经与法华以前诸经在教相上之三种差别。 即:(一)根性融不融相,即五时八教之判教。 法华以前之四时(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),乃以化仪与化法之四教教化根性未熟之二乘、三乘、五乘等。 其化法四教中虽有圆教,然仅有法开会(谓一切教法皆为相同一致者),而无人开会(谓泯除三乘之别,人人皆可成佛)。 法华所教化者则为根性纯熟之一佛乘之机,能化之教亦具有法开会与人开会,为纯圆独妙之开显圆。 (二)化道始终不始终相,余教当机益物,不说如来引权归实施化之意。 法华则明佛设教之元始,巧为众生作顿、渐、不定、显密等种子,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,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,具有种、熟、脱三益。 (三)师弟远近不远近相,众经皆谓佛于菩提树下成道时,实智始满,将施权智,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,亦不能施权智。 法华则言佛坐菩提树下之前,早已成道,已满权实二智,且弟子已入实智甚久,亦先解权智而行之,故道树之前,师与弟子权实长远。 三种教相中,智顗多用第一判,荆溪湛然、日僧最澄多用第二判,日本日莲宗之祖日莲多用第三判。 [法华玄义卷一上、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上] (二)即南地诸家通用之顿、渐、不定等三种教相。 (一)顿教,华严为化菩萨,如日照高山,故称为顿教。 (二)渐教,又分有相、无相二教。 三藏教(小乘教)为化小乘,先教以“半字”教,称为有相教;释尊成道十二年后为大乘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,称为无相教。 有相、无相俱为渐教。 (三)不定教,如胜鬘、光明等经,非顿非渐,阐明佛性常住,故称为偏方不定教。 [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、法华玄义卷十上] p657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5:0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4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