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学 内容: (一)梵语 tisrah ? iksāh,巴利语 tisso sikkhā。 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、定、慧三学。 又作三胜学,全称戒定慧三学。 (一)增戒学(梵 adhi? īla),又作戒学、增上戒学。 戒可修善,并防止身、口、意所作之恶业。 (二)增心学(梵 adhicitta),又作定学、增意学、增上意学、增上心学。 定可摄散澄神、摒除杂念,见性悟道。 (三)增慧学(梵 adhiprajā),又作慧学、增上慧学。 慧能显发本性,断除烦恼,见诸佛实相。 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,即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。 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,禅波罗蜜为定学,般若波罗蜜为慧学。 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,一切法门尽摄于此,故当精勤修学。 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,则成所谓“五分法身”。 [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、本事经卷六、四分律卷五十八、摩诃僧祇律卷二、大乘义章卷十](参阅“戒定慧”2908) (二)就学习之满、未满而分有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等三种之人。 据大智度论卷十八、俱舍论卷二十四之解释:(一)有学(梵 ? aiksa),指四向三果。 “有学智”则指苦法智忍之慧,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之金刚三昧慧。 “有学法”指无漏有为的有学之五蕴。 (二)无学(梵 a? aiksa),指阿罗汉果。 “无学智”则指阿罗汉第九解脱智。 “无学法”指无漏有为的无学之五蕴。 (三)非学非无学(梵 naiva? aiksa-nā? aiksa),指异生(即凡夫)。 “非学非无学智”则指干慧地之不净、安那般那、欲界系之四念处、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间第一法等。 “非学非无学法”指有漏之五蕴及无为法。 [杂阿含经卷二十八、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、俱舍论卷四、俱舍论光记卷四](参阅“四向四果”1683、“异生”5151) p683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2:5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3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