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三类境 内容: (一)又称三类、三境。 乃法相宗之教义。 将所缘之对境,依其性质,而类别为三种。 即:(一)性境,指真实之境。 此境自守其性,并不随心。 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,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。 包括第八识之相分(种子、五根、器世间)、前五识及五俱(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)意识之相分等。 此境有三种不随心,即:(1)性不随,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、不善、无记三性,所缘之相分境,唯无记性,不随能缘之性通于三性。 (2)种不随,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,相分从自相分种生,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。 (3)系不随,系,指界地系。 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。 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,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,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。 (二)独影境,独者,简别于本质;影,为影像,即相分。 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,别无本质,仅为影像。 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、兔角、空华等,全属幻影。 此境有三种随心:(1)性随心,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。 (2)种随心,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。 (3)系随心,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。 (三)带质境,带质即兼带本质。 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,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,而不得境之自相。 此境系由心、境二者之力合成,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。 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,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。 此境有三种通情本。 情,为能缘之见分;本,为本质。 即:(1)性通情本,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之见分时,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,一半与本质同种生,一半与能缘之见分同种生,若从本质生者,为无覆无记性,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,则为有覆无记性,其性不定。 (2)界通情本,又称系通情本。 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。 (3)种通情本,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。 三类境之名称在诸经中虽未见记载,然有关相见二分为同种生或别种生,在印度即有异说,至玄奘时,以护法之说为正义,造(大四三·六三三中)“性境不随心,独影唯从见,带质通情本,性种等随应”一颂,授予弟子窥基,评判所缘之境,以别种生之相分为性境,同种生之相分为独影境,同别两种生之相分为带质境。 [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、百法问答钞卷二] (二)指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三种境。 即:(一)种子境,第八识能任持世间、出世间诸法种子,故称种子境。 (二)根身境,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,发起内外尘劳之相,于一圆湛,析出根尘,聚内四大而为身分,故称根身境。 (三)器世间境,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,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,故称器世间境。 p698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32:0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43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