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尸罗 内容: 梵语 ? īla,原由动词语根 ? īl(履行之义)转来之名词,含有行为、习惯、性格、道德、虔敬等诸义。 为六波罗蜜中之“戒行”,乃佛陀所制定,令佛弟子受持,以为防过止恶之用。 其语意,除上举之外,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十载,另有:修习、正顺、三昧、清凉、安眠等义。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:清凉、安眠、数习、得定、隧嶝、严具、明镜、阶陛、增上、头首等十义。 就“清凉”一义而言,盖身、口、意三业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烧热恼,戒则能止息热恼,令得安适,故称清凉。 此外,其他经论亦有异解,然大抵皆以防过止恶为其本义。 大智度论卷十三(大二五·一五三中):“尸罗,好行善道,不自放逸,是名尸罗。 或受戒行善,或不受戒行善,皆名尸罗。 ”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四(大二九·七三上):“能平险业,故名尸罗,训释词者,谓清凉故,如伽他言,受持戒乐,身无热恼,故名尸罗。 ”[发菩提心经论卷上、菩提资粮论卷一、玄应音义卷十四](参阅“戒”2896、“律”3789) p94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12:19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37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