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觉 内容: (一)梵语 bodhi,巴利语同。 音译菩提。 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。 旧译作道,新译则作觉。 以区分“法”与“人”之故,而译 bodhi 为觉,译 buddha 为觉者。 [般若心经幽赞卷下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、慧苑音义卷上](参阅“菩提”5198) (二)梵语 buddha。 音译佛、佛陀。 又作觉者。 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,觉有二义:(一)觉察之义,系相对于“烦恼障”而言。 烦恼之侵害如贼,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,故谓之觉。 (二)觉悟之义,系相对于“所知障”而言。 无明之昏闇如睡眠,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,如自睡眠中醒寤,故谓之觉。 又凡夫之人,了无觉义;声闻、缘觉等二乘之人,仅具自觉;而菩萨虽能自觉、觉他,然觉行未满;唯独有佛,为自觉、觉他,而又觉行圆满者。 [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](参阅“佛”2605) (三)与“不觉”相对。 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。 据大乘起信论载,阿赖耶识(万有之本体)有觉与不觉二义,而觉又有本觉、始觉之别。 其中,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(本觉),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,故依现实状态,而称不觉;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,则称始觉。 又依觉之程度,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:(一)究竟觉,意谓无上之觉知,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,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、无上觉、正觉、大觉等。 (二)随分觉,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,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。 (三)相似觉,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,以其相似于觉,然非真觉。 (四)不觉,十信以下之凡夫,已觉知业果之理,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,虽不造恶业,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,是为不觉。 (参阅“本觉”1979、“始觉”3140) (四)梵语 vitarka。 新译作寻。 心所之名。 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,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;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。 于诸经论中,因其性质之善、恶,分为善觉与恶觉。 如欲觉(贪觉)、瞋觉(恚觉)、害觉(恼觉)等三者,称为三恶觉,或三不善觉;若再加亲里觉、国土觉、不死觉、族姓觉(利他觉)、轻他觉(轻侮觉),则称八觉。 反之,离欲觉(远离觉、出离觉、出觉)、无瞋觉(无恚觉)、无害觉(无恼觉)等三者,称为三善觉(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)。 此外,菩萨、缘觉、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、思念之八种觉,称为八大人觉,或大人八念,即:少欲觉、知足觉、远离觉、精进觉、正念觉、正定觉、正慧觉、不戏论觉等八者,皆属于善觉类。 [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、菩萨地持经卷四、成实论卷十四、俱舍释论卷三](参阅“寻”4936) (五)为心、心所之总名。 以心、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。 成唯识论卷二(大三一·六下):“如心、心所,能取彼觉,亦不缘彼,是能取故;如缘此觉,诸心、心所依他起故。 ”[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] p6792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3:02:1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345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