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忏悔 内容: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。 忏,为梵语 ksama(忏摩)之略译,乃“忍”之义,即请求他人忍罪;悔,为追悔、悔过之义,即追悔过去之罪,而于佛、菩萨、师长、大众面前告白道歉;期达灭罪之目的。 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谓,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义,忏,是请求原谅(轻微);悔,是梵语 āpatti-pratide? ana(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)之译,即自申罪状(说罪)之义(严重)。 此外亦有异说,然概以义净之说为正确。 原始佛教教团中,当比丘犯罪时,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,定期每半月行布萨,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。 复次,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(忏悔罪)、提舍尼(悔过罪),由此可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之重要性。 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载,忏悔须具足五缘,即:(一)迎请十方之佛菩萨,(二)诵经咒,(三)自白罪名,(四)立誓,(五)明证教理。 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,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:(一)偏袒右肩,便于执侍作务之义。 (二)右膝着地,显奋勉恳切之义。 (三)合掌,表诚心不乱。 (四)述罪名,说僧残、波逸提等罪,发露而不覆藏。 (五)礼足,表卑下至敬之礼。 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、地涂香泥、设坛等方法。 其他,亦有不依律之规制,采行礼拜、诵经或观佛菩萨之相好等;或念实相之理以行忏悔等。 忏悔之方法与性质有多种分类:(一)二种忏悔,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,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。 (1)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(戒律教)之忏悔,仅限于出家之五众、小乘、现行犯等。 (2)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(经论之教)之忏悔,此则共通于所有者。 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:(1)众法忏,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。 (2)对首忏,对师家一人行忏悔。 (3)心念忏,直对本尊行忏悔。 又据摩诃止观卷二上载,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。 藉礼拜、赞叹、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,称为事忏,又称随事分别忏悔,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;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,称为理忏,又称观察实相忏悔。 (二)三种忏悔,出自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,略称三忏。 即:(1)作法忏悔,略称作法忏。 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。 (2)取相忏悔,略称取相忏,又作观相忏悔。 即观想佛之相好等,以为除罪之忏悔。 以上两忏均属事忏。 (3)无生忏悔,略作无生忏。 观实相之理,念罪体无生之忏悔。 此属理忏。 (三)五种忏悔,据观普贤菩萨经载,在家者之忏悔法有:(1)不谤三宝,乃至修六念。 (2)孝养父母,恭敬师长。 (3)以正法治国,端正人心。 (4)六斋日不杀生。 (5)信因果,信一实道,信佛不灭。 (四)六根忏悔,即忏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之罪障。 又称法华忏法。 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,系依智顗所著法华三昧忏法一卷而行。 此外,往生礼赞一书中列举广、要、略之忏悔法。 (一)要忏悔,即唱颂:南无忏悔十方佛,愿灭一切诸罪状,乃至仰愿神光蒙授手,乘佛本愿生彼国等十句偈,以行忏悔。 (二)略忏悔,修行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等五悔。 (三)广忏悔,广于佛、法、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;并列有广忏悔之文。 然一般皆唱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所说(大一○·八四七上):“我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”之偈文,称为略忏悔。 同书又将忏悔之相分为三品:(一)从身体之毛孔与眼出血者,称为上品忏悔。 (二)从毛孔出热汁,从眼出血者,称为中品忏悔。 (三)全身微热而眼出泪者,称为下品忏悔。 复次,若忏悔之心一起,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为上品,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,而隔日不取念者则为下品。 以上称为念时日三忏悔。 另于般舟赞一书中,以唱诵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忏悔。 又斋戒行礼以修忏悔,期望获得诸佛菩萨降福加持者,称为忏礼。 [杂阿含经卷四十、大宝积经卷四十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、心地观经卷一、卷三、四分律卷三十七、五分律卷十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、卷二十六、法苑珠林卷八十六、慈悲水忏法卷上、慧苑音义卷下] p6772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2:54:4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32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