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摄大乘论释 内容: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。 (一)梵名 Mahāyāna-sajgraha-bhāsya。 世亲造。 汉译本有三:(一)陈代真谛译,凡十二卷,一说十五卷。 天嘉四年(563)于广州制旨寺译出,慧恺笔录。 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,略作摄论释、梁释论。 (二)隋开皇十年(590),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,凡十卷。 题名摄大乘论释论,又称隋译世亲摄论。 (三)唐代玄奘译。 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(647~649)译出,凡十卷。 世称唐译世亲摄论。 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。 其中,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、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,为隋唐二译所无,余相异处亦颇多。 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,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,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,而真谛于翻译之际,为使义理更明了,亦曾加以补充。 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,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,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,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。 现存注疏有摄论章、摄大乘论抄(假题)、摄大乘论疏、摄大乘论义记(以上真谛译注疏,为敦煌出土之断简)、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(日僧普寂)等。 [历代三宝纪卷十三、法经录卷五、彦琮录卷二、大唐内典录卷五、开元释教录卷七、卷八] (二)梵名 Mahāyāna-sajgrahopanibandhana。 凡十卷。 无性造。 唐代玄奘译。 又称无性摄大乘论释、无性摄论。 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。 本书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,而精细过之,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殊胜语之大意、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、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、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、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,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,解释尤为详尽。 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,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。 注疏有无性释论疏四卷(智俨)、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(日僧太贤)等,皆已佚失。 [续高僧传卷十三、大唐内典录卷五、开元释教录卷八] p684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2:43:10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428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