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慢 内容: 【慢】 p1277瑜伽八卷三页云:慢者:谓由亲近不善丈夫,闻非正法,不如理作意故;及由任运失念故;于外及内、高下、胜劣,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。 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四页云:慢者:谓令心举、心所为性。 此复四种。 谓于诸见、于诸有情、于受用欲、于诸后有处起。 又此慢、略有二种。 一、惑乱慢,二、不惑乱慢。 于有情处慢者:谓三慢类。 已如前说。 于受用欲处慢者:谓由大财、大族、大徒众等、现在前故;心遂高举。 于后有处慢者:谓由计我当有不有;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,若动不动戏论造作诸爱趣中,现前转故;心遂高举。 不惑乱慢者:谓于下劣,计已为胜;于等,计等;而生憍慢。 惑乱慢者:谓余六慢。 又由受用鄙劣资具,自谓富乐;名惑乱慢。 若由受用胜妙资具,自为富乐。 名不惑乱慢。 又由邪行、谓后有胜;名惑乱慢。 若由正行,谓后有胜;名不惑乱慢。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:于劣中胜、非自摄受他身六处,依慢种类,发起于慢。 四解 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:于他下劣,谓已为胜;或复于等,谓已为等;令心高举;故名为慢。 五解 显扬一卷六页云:慢者:谓以他方已,计我为胜、我等、我劣;令心恃举为体。 或是俱生,或分别起。 能障无慢为业。 如前乃至增长慢为业。 如经说:三种慢类。 我胜慢类,我等慢类,我劣慢类。 六解 集论四卷十页云:慢者:谓于下劣、计已为胜;或于相似、计已相似;心举为性。 七解 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:云何为慢? 恃己于他,高举为性。 能障不慢,生苦为业。 谓若有慢;于德有德,心不谦下。 由此生死轮转无穷,受诸苦故。 此慢差别、有七九种。 谓于三品我德处生。 一切皆通见修所断。 圣位我慢、既得现行;慢类由斯起亦无失。 八解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:慢者:依止萨迦耶见,高举为体;不敬苦生所依为业。 不敬者:谓于师长及有德所、而生憍傲。 苦生者:谓生后有故。 九解 五蕴论三页云:云何为慢? 所谓七慢。 一、慢,二、过慢,三、慢过慢,四、我慢,五、增上慢,六、卑慢,七、邪慢。 云何慢? 谓于劣计已胜,或于等计已等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过慢? 谓于等计已胜,或于胜计已等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慢过慢? 谓于胜计已胜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我慢? 谓于五取蕴,随观为我,或为我所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增上慢? 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,谓我已得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卑慢? 谓于多分殊胜,计已少分下劣,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邪慢? 谓实无德,计已有德,心高举为性。 十解 广五蕴论七页云:云何慢? 慢有七种。 谓慢、过慢、慢过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卑慢、邪慢。 云何慢? 谓于劣计已胜,或于等计已等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过慢? 谓于等计已胜,或于胜计已等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慢过慢? 谓于胜计已胜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我慢? 谓于五取蕴,随计为我,或为我所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增上慢? 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,谓我已得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增上殊胜所证法者:谓诸圣果、及三摩地、三摩钵底等。 于彼未得,谓我已得,而自矜倨。 云何卑慢? 谓于多分殊胜,计已少分下劣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云何邪慢? 谓实无德,计已有德,如是心高举为性。 不生敬重所依为业。 谓于尊者及有德者,而起倨慠,不生崇重。 十一解 法蕴足论八卷八页云:云何慢? 谓于劣谓已胜,或于等谓已等;由此起慢、已慢、当慢、心举恃、心自取,总名为慢。 十二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八页云:云何慢? 答:诸慢、已慢,当慢,心举恃,心自取;是谓慢。 此中慢等、名虽有异;而体无别。 皆为显了慢自性故。 十三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:慢者:于劣谓已胜,或于等谓已等;由此正慢、已慢,当慢,心高举,心恃懱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0:15:23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84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