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灭尽定 内容: 【灭尽定】 p1212瑜伽三十三卷十五页云:若诸圣者、已得非想非非想处;复欲暂时住寂静住。 从非有想非无想处、心求上进。 心上进时,求上所缘,竟无所得。 无所得故;灭而不转。 如是有学、已离无所有处贪,或阿罗汉、求暂住想作意为先,诸心心法灭;是名灭尽定。 由是方便,证得此定。 二解 瑜伽五十三卷十三页云:复次云何灭尽定? 谓已离无所有处贪,未离上贪;或复已离。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;诸心心所、唯灭静,唯不转。 是名灭尽定。 此定唯能灭静转识,不能灭静阿赖耶识。 当知此定、亦是假有;非实物有。 此定差别、略有三种。 下品修等、如前已说。 若下品修者,于现法退,不能速疾还引现前。 中品修者,虽现法退;然能速疾还引现前。 上品修者,毕竟不退。 有学圣者,能入此定。 谓不还身证。 无学圣者、亦复能入。 谓俱分解脱。 前无想定、非学所入;亦非无学。 何以故? 此中无有慧现行故。 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。 又复此定、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。 由是稽留诳幻处故。 三解 瑜伽五十六卷一页云:依何分位、建立灭尽定? 答:依已离无所有处贪,止息想作意为先,名灭分位;建立灭尽定。 此复三种。 自性者、唯是善。 补特伽罗者、在圣相续。 通学无学。 起者、先于此起;后于色界,重现在前。 托色所依,方现前故。 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。 若已建立;于一切处、皆得现前。 四解 显扬一卷十四页云:灭尽定者:谓已离无所有处欲,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,或复上进,或入无想定,或复上进。 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;止息所缘。 不恒现行诸心心法、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。 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八页云:灭尽定者:谓有无学、或有学圣、已伏或离无所有贪,上贪不定;由止息想作意为先,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;立灭尽名。 令身安和,故亦名定。 由偏厌受想,亦名灭彼定。 修习此定、品别有三。 下品修者、现法必退,不能速疾还引现前。 中品修者、现不必退。 设退,速疾还引现前。 上品修者、毕竟不退。 此定初修、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。 次第定中、最居后故。 虽属有顶;而无漏摄。 若修此定、已得自在;余地心后、亦得现前。 虽属道谛;而是非学非无学摄。 似涅槃故。 此定初起、唯在人中。 佛及弟子、说力起故。 人中慧解、极猛利故。 后上二界、亦得现前。 邬陀夷经、是此诚证。 无色亦名意成天故。 于藏识教未信受者,若生无色,不起此定。 恐无色心、成断灭故。 已信生彼,亦得现前。 知有藏识、不断灭故。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,方起此定。 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。 此定微妙,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。 有义、下八地修所断惑中,要全断欲;余、伏或断;然后方能初起此定。 欲界惑种、二性繁杂,障定强故。 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、得此定故。 彼随所应、生上八地。 皆得后起。 有义、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,余伏或断;然后方能初起此定。 变异受俱烦恼种子、障定强故。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、皆得后起。 若伏下惑,能起此定。 后不断退,生上地者;岂生上已,却断下惑。 断亦无失。 如生上者,断下末那俱生惑故。 然不还者,对治力强;正润生位,不起烦恼;但由惑种,润上地生。 虽所伏惑,有退不退;而无伏下生上地义,故无生上却断下失。 若诸菩萨,先二乘位,已得灭定,后回心者;一切位中,能起此定。 若不尔者;或有乃至七地满心,方能永伏一切烦恼。 虽未永断欲界修惑;而如已断,能起此定。 论说已入远地菩萨、方能现起灭尽定故。 有从初地,即能永伏一切烦恼,如阿罗汉。 彼十地中,皆起此定。 经说菩萨前六地中,亦能现起灭尽定故。 六解 杂集论二卷二页云:灭尽定者:谓已离无所有处欲,超过有顶,暂息想作意为先故;于不恒行诸心心所、及恒行一分心心所、灭,假立灭尽定。 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;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、亦得此定故。 一分恒行者:谓染污意所摄。 七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:云何灭尽定? 谓已离无所有处染,从第一有、更起胜进,暂止息想作意为先,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。 不恒行、谓六转识。 恒行、谓摄藏识及染污意。 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,皆灭尽定。 八解 如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二卷四页至一百五十四卷广说。 九解 俱舍论五卷四页云:次灭尽定、其相云何? 颂曰:灭尽定亦然。 为静住有顶。 善二受不定。 圣由加行得。 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。 论曰:如无想定,灭定亦然。 此亦然声、为例何义? 例无想定心心所灭。 如说:复有别法、能令心心所灭,名无想定;如是复有别法,能令心心所灭,名灭尽定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0:04:3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80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