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五种果 内容: 梵语 paca phalāni。 又作五果。 (一)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之有为无为之果有五种之别。 指:(一)等流果(梵 nisyanda-phala),谓众生由修不善之故,而乐住于不善,则不善之业转多,反之亦然;如此则果随业转,业与果同,业果相似,故称等流果。 此果系由六因中之同类、遍行二因所得。 (二)异熟果(梵 vipāka-phala),谓众生以现世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,以现世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;以其异世而成熟,故称异熟果。 此果系由六因中之异熟因所得。 (三)离系果(梵 visajyoga-phala),即无为果。 依涅槃之道力而证之者,远离一切烦恼系缚。 此法常住,非自六因而生,唯以道力而证显。 (四)士用果(梵 purusakāra-phala),士用,谓士夫所用,即造作之力用。 谓于世间诸法,随依一种而起士夫之用,如农夫因稼而苗稼成熟,商人因货而获利;以其依于造作之力用而得,故称士用果。 此果系由六因中之俱有、相应二因所得。 (五)增上果(梵 adhipati-phala),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诸根识,由和合照境而成诸事,故六根各有增上胜力;如眼根虽有见性,但若无眼识之缘境,则无照用之力,故称增上果。 此果系由六因中之能作因所得。 [菩萨地持经卷三、显扬圣教论卷十八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、俱舍论卷六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] (二)指二乘证果之五种分别。 即: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独觉果。 [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一、华严五教章卷下四、三论名教钞卷一](参阅“五果回心”1114) p1180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9:25:01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68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