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粪扫衣 内容: 梵语 pājsu-kūla,巴利语 pajsu-kūla。 略称粪扫。 又作衲衣、百衲衣。 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,洗涤后作成之袈裟。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解头陀品载,着此衣有十利:(一)惭愧。 (二)防寒、热等。 (三)表示沙门之仪法。 (四)天人恭敬。 (五)无贪好。 (六)随顺寂灭,无烦恼炽然。 (七)有恶易见。 (八)无余物之庄严。 (九)随顺八圣道。 (十)精进行道,无染污心。 故知比丘以粪扫衣为袈裟,最为殊胜,最受尊重。 粪扫衣之种类,因律典而异,据十诵律卷二十七载,共有四种:(一)包裹死者而弃于墓地之冢间衣。 (二)包裹死者而布施给比丘之出来衣。 (三)在聚落中,置于空地而无所属者之无主衣。 (四)舍弃于巷陌、冢间或粪尘中之弊物,称为土衣。 另于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牛嚼衣、鼠啮衣、烧衣、月水衣、产妇衣、神庙中衣、若鸟衔风吹离处者冢间衣、求愿衣、受王职衣、往还衣等,称为十种粪扫衣。 此外,凡受持粪扫衣之比丘,称为粪扫衣比丘(梵 pājsu-kūlika) 又其他如粪扫食、粪扫钵、粪扫革屣、粪扫卧具等,皆为遗弃于粪扫处之物。 [杂阿含经卷三十八、四分律卷八、五分律卷二十、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七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](参阅“三衣”551) p648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8:49:33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58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