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玄奘 内容: (人名)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,姓陈,偃师人,俗名袆。 兄长捷,先出家,在洛阳净土寺。 师十三岁,亦入净土寺出家,就慧景听涅槃经,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,令名夙着。 武德元年,与兄共入长安,寻赴成都,就道基宝迁二师,学摄论,毗昙,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,五年受具足戒,又习律部。 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毗昙,往相州谒慧休,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。 寻入长安,就道岳学俱舍论。 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,名冠上京,偏讲摄大乘论。 师又就听之。 然以诸师各异宗途,圣典亦有隐晦。 不知适从。 乃欲西游以明之。 表请不许,师不为屈。 贞观三年八月(一说贞观元年或贞观三年四月),上万里孤游之途。 具尝艰苦,经西蕃诸国,贞观七年至印度。 中途,于屈支国,会木叉鞠多,于缚喝国纳缚伽蓝,礼佛齿、佛澡盆等。 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,读毗婆沙论。 于梵衍那国拜巨石像。 至迦毕试国,安居沙落迦寺。 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,萨婆多部僧阿黎耶,伐摩等,共会法集。 入印度境,至那揭罗曷国,拜燃灯授记之圣迹。 又于佛顶骨城,礼佛顶骨及佛僧伽胝并瞿波罗龙王窟之佛影。 入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城,见卑钵罗树下过去四佛坐处,并迦腻色迦王伽蓝等。 赴乌仗那国,巡礼行菩萨千生施眼处,割截身体处,刺身饲五乐叉处等灵地,又于呾叉始罗等国,参拜菩萨舍千头处投身喂处等遗迹。 至迦湿弥罗国,就僧称法师,学俱舍论,顺正理论,因明声明论等,兼与大乘学僧毗成陀僧诃等攻窍诸经论。 至磔迦国,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,广百论等。 于至那仆底国,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,显宗论,理门论等。 至阇烂达罗国,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。 至窣禄勤那国,就阇耶鞠多听经部毗婆沙。 入秣底补罗国,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,随发智论。 至劫比他国,礼佛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。 至羯若鞠阇国,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。 又经历钵逻耶伽等国,巡拜佛生处,佛涅槃处,佛转法轮处等诸圣迹。 于吠多补罗城,得菩萨藏经。 遂至摩揭陀国。 于是诣菩提树下金刚座处,又礼耆阇崛出,竹林精舍等灵地,入那烂陀寺,以戒贤为师,学瑜伽论等。 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,研钻梵书。 后赴伊烂拏钵伐多国,与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。 至憍萨罗国,就婆罗门受集量论。 赴驮那羯磔迦国,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,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。 至钵伐多国,从大德,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,摄正法论等。 还摩揭陀国,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,学唯识决择论,意义理论,庄严经论等。 师子光讲中百二论,破瑜伽之义。 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两宗,述会宗论三千颂。 光惭赧退去。 又遇顺世外道,师与之论难,亦伏之。 且得乌荼国小乘论师所制之破大乘论七百颂,指摘其谬说,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。 戒日王敬师甚厚,为设大会,敕使诸国义解之徒,集于曲女城。 师受请登床,专称扬大乘之论意,无一人能致言难者。 寻与戒日王同赴钵罗耶伽国,列于五年大会。 遂归国。 贞观十九年至京师。 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。 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。 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。 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。 显庆四年,高宗以玉华宫为寺,荐先帝,使师居之。 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。 麟德元年二月,命弟子普光抄录所译之经论,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 其月五日寂,寿六十五。 事迹详见大唐西域记,广弘明集,续高僧传卷四,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,佛祖通载十二等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7:21:03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38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