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阿陀那识 内容: 【阿陀那识】 p0776 瑜伽七十六卷一页云:此识、亦名阿陀那识。 何以故? 由此识、于身随逐执持故。 二解 摄论一卷三页云:复次此识、亦名阿陀那识。 此中阿笈摩者,如解深密经说: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。 我于凡愚不开演。 恐彼分别执为我。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?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。 一切自体取所依故。 所以者何? 有色诸根,由此执受,无有失坏,尽寿随转。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,取彼生故;执受自体。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。 三解 成唯识论三卷九页云:此第八识、或名阿陀那。 执持种子及诸色根、令不坏故。 四解 成唯识论三卷十二页云:以能执持诸法种子,及能执受色根依处,亦能执取结生相续;故说此识名阿陀那。 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八页云:阿陀那识、三界九地、皆容互作等无间缘。 下上死生、相开等故。 有漏无间,有无漏生;无漏、定无生有漏者。 镜智起已;必无断故。 善与无记,相望亦然。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? 或从色界,或欲界后。 谓诸异生求佛果者,定色界后引生无漏。 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。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,定欲界后引生无漏。 回趣留身,唯欲界故。 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;而本愿力所留生身,是欲界故。 有义、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。 既与教理、俱不相违;是故声闻第八无漏、色界心后、亦得现前。 然五净居无回趣者。 经不说彼发大心故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5:29:0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16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