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阿罗汉 内容: 【阿罗汉】 p0775 成唯识论三卷七页云:此中所说阿罗汉者:通摄三乘无学果位。 皆已永害烦恼贼故。 应受世间妙供养故。 永不复受分段生故。 云何知然? 决择分说:诸阿罗汉、独觉、如来、皆不成就阿赖耶故。 集论复说:若诸菩萨得菩提时,顿断烦恼及所知障,成阿罗汉及如来故。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二页云:问:何故择灭亦名阿罗汉? 答:应受供养故。 谓阿罗汉、总目应义。 无有世间上妙供具、择灭涅槃不应受者。 复次罗汉、名应;阿之言不。 择灭涅槃,于诸界趣,不应流转;故名不应。 复次罗汉、名贼;亦名为怨。 阿之言无。 涅槃中无烦恼怨贼;是故择灭、名阿罗汉。 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四卷十二页云:问:何故名阿罗汉? 答:应受世间胜供养故;名阿罗汉。 谓世无有清净命缘,非阿罗汉所应受者。 复次阿罗者、谓一切烦恼。 汉、名能害。 用利慧刀,害烦恼贼,令无余故;名阿罗汉。 复次罗汉、名生,阿、是无义。 以无生故;名阿罗汉。 彼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,不复生故。 复次汉、名一切恶不善法。 言阿罗者、是远离义。 远离诸恶不善法故;名阿罗汉。 此中恶者、谓不善业。 不善者、谓一切烦恼。 障善法故,说为不善。 是违善义。 如有颂言:远离恶不善,安住胜义中;应受世上供,故名阿罗汉。 四解 法蕴足论二卷二页云:阿罗汉者:略有二种阿罗汉性。 一者、有为,二者、无为。 云何有为阿罗汉性? 谓彼果得、及彼得得,无学根力、无学尸罗、无学善根、十无学法、及彼种类诸无学法,是名有为阿罗汉性。 云何无为阿罗汉性? 谓贪瞋痴一切烦恼、皆悉永断;超一切趣,断一切道,三火永静,焦渇永息,憍逸永离,窟宅永破,度四暴流,无上究竟,无上寂静,无上爱尽离灭涅槃。 是名无为阿罗汉性。 如来具足圆满成就如是所说有为无为阿罗汉性,故名阿罗汉。 又贪瞋痴及余烦恼、皆悉应断。 如来于彼永断遍知。 如多罗树,永断根顶,无复遗余;皆得当来永不生法。 故名阿罗汉。 又身语意三种恶行,皆应永断。 如来于彼,永断遍知。 乃至广说。 故名阿罗汉。 又过去佛、皆已远离恶不善法所有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,皆得当来永不生法;今佛亦尔。 故名阿罗汉。 又佛世尊、成就最胜吉祥功德,应受上妙衣服饮食诸坐卧具医药资缘种种供养。 故名阿罗汉。 如有颂言:世所应受用种种上妙物,如来皆应受。 故名阿罗汉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5:17:20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14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