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味 内容: 【味】 p0809 瑜伽三卷十六页云:可以舌尝,屡招疾苦;故名为味。 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:于顺乐受所有六处,有贪欲故;名味。 三解 显扬一卷十三页云:味、谓舌所行境,舌识所缘,四大所造,可尝物为体。 色蕴所摄;无见有对性。 此复三种。 谓甘,不甘,及俱相违。 彼复云何? 所谓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。 若俱生,若和合,若变异。 是名为味。 四解 集论一卷三页云:何等为味?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。 谓苦酢甘辛咸淡,或可意,或不可意,或俱相违,或俱生,或和合,或变异。 五解 五蕴论一页云:云何为味? 谓舌境界;甘味,酢味,咸味,辛味,苦味,淡味。 六解 广五蕴论二页云:云何味? 谓舌之境;甘醋咸辛苦淡等。 七解 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三页云:诸所有味,乃至广说。 诸悦意者,名可意味。 不悦意者,名不可意味。 与二相违,名顺舍处味。 舌所尝者:谓舌根境。 余如前释。 问:若尝味时,为先起舌识,先起身识耶? 答:若冷暖等增;则先起身识。 若咸醋等增;则先起舌识。 若触味平等;亦先起舌识。 味欲胜故。 八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:味云何? 谓诸所有味,若可意,若不可意,若顺舍处,舌所尝。 如是诸味,二识所识。 谓舌识及意识。 此中一类,舌识先识。 舌识受已;意识随识。 九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二页云:味有六种。 谓甘,醋,咸,辛,苦,淡,别故。 如是六种,皆是舌识及所引意识所了别境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5:04:38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311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