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见道 内容: (术语)三道之一。 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。 道者道路之义,学人进取之道路也。 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。 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,终四善根之加行,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,谓之见道。 于其时之无漏智,小乘俱舍宗有八忍,八智之十六心:一苦法智忍,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二苦法智,断苦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三集法智忍,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四集法智,断集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五灭法智忍,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六灭法智,断灭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七道法智忍,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八道法智,断道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九苦类智忍,断上二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十苦类智,断苦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十一集类智忍,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十二集类智,断集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十三灭类智忍,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十四灭类智,断灭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。 十五道类智忍,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。 十六道类智,断道惑已,而正证理之智也(忍者忍许之义,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,故以之为断道。 智者决定之义,为离惑已,正决定理之位,故以之为证道。 欲界谓为法者,以此为现前所见之法故也。 上二界谓为欲者,以其为欲界比类之法故也)。 此十六心中,前十五心为见道,最后道类智之一心摄于修道也。 又小乘之成实宗,不别观四谛之行相,唯以空观无量刹那相续断三界之见惑,是名无相行,为见道也。 若依大乘法相宗,则断证之真见道,立为一心,此十六心为真见道已后之相见道。 俱舍论二十三曰:见道者,苦法智忍为初,道类智忍为后。 其中总有十五刹那,皆见道所摄,未见见谛故。 至第十六道类智时,无一谛理未见。 今见如习曾见,故修道摄。 大乘义章十七本曰:入圣之初,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。 (中略)若依成实,入无相位名为见道。 故彼论言,信法人,入见谛道,名无相行。 世第一后须陀果前,空观无间名无相行。 若依毗昙,苦忍已去十五心顷,名为见道。 (中略)十六中前十五心,是须陀向,判为见道。 末后一心是须陀果,见道不收。 又曰:依成实宗见道之中有无量心,故彼文言,以无量心断诸烦恼中非八非九。 言非八者,说见道中有无量心,相续断惑,破阿毗昙定说八忍。 言非九者,说修道中有无量心,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(即九解脱)。 彼宗观有,有局别见易明故。 何故成实说无量心? 彼宗教空,空无分限,见难分故。 (己上小乘)。 唯识论九曰:加行无间,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,初见理故亦名见道。 唯识述记十本曰:见道者,唯在初地初入地心。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0:24:39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255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