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名 内容: 梵语 nāman。 音译那摩。 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。 俱舍七十五法之一,唯识百法之一。 通常指名称而言,然在佛学上之解释,则为随音声呼召物体,使人闻其名而心中浮现物体之相,能令人生起觉慧之义。 据俱舍论卷五载,名,作想之义;如说色、声、香、味等想。 此系将“名”与主观印象联系起来而论,故又称名想;又因“名”与事物之相状一致,故亦称名相;若就“名”含有确定之内容而言,则称为名义。 另据俱舍论光记卷五举出,“名”有随、归、赴、召等诸义,意即“名”能随音声,归赴于境,呼召色等事物。 同书并举出,“名”能诠显“义”,而使人生觉慧。 关于名之种类,据俱舍论光记卷五举出名、名身、多名身三种,例如,色字或香字等单一字,称为名;色香二字合并之复字,称为名身;而三字以上之色香味,或色香味触等,则称为多名身。 此系就“一字生”而论,若为“二字生”时,则二字称名,四字称名身,六字以上称多名身;若为“多字生”时,则准此类推。 另就“名”、“句”、“文”三者之关系而论:文(梵 vyajana,音译便膳那),即指字,如阿、伊等字。 文为名、句之所依,其自体无义。 名,即由文之连续使用始构成事物之名称,依此方能表示出事物个别之意义。 句(梵 pada,音译钵陀),即连结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之章句,如“花是红色的”一句。 此三者皆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。 文、句之种类与名相同,若为两两并列者,称为文身、句身;三个以上并列者,称为多文身、多句身。 有部主张名、句、文之自体离声,故为实有;然经部、唯识派则主张为假有。 此外,大乘般若学把“名”与“实”对立起来。 肇论、不真空论则认为,名相概念系客体而非本体,以其既不能反映客观之真实性,亦不能用以表达与把握客观之真实性,故以此否定客观事物之实在性。 [大毗婆沙论卷十四、成唯识论卷二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、大乘义章卷二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](参阅“文”1420、“句”1625) p2254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8:04:2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221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