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自在 内容: 梵语 ī? vara(音译伊湿伐罗), va? itā,巴利语 issara。 又作无碍、纵任。 即自由自在,随心所欲,做任何事均无障碍。 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,故佛亦称为自在人。 菩萨所具之自在力,有下列不同种类: (一)二种自在,据华严经疏卷六所载:(1)观境自在,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,及能通达一切诸法之圆融自在。 (2)作用自在,谓菩萨既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,即能由体起用,自在现身说法,化导众生。 (二)四种自在,据辩中边论卷上、大乘庄严经论卷五载,指第八不动地以上菩萨所具之自在力:(1)无分别自在,谓舍弃一切功用之行而得无功用法,于一切法远离分别之想而得自在。 (2)刹土自在,又作净土自在。 谓能自由生于各种国土而令诸国土清净。 (3)智自在,谓至第九善慧地即得无碍智,于说法教化任运自在。 (4)业自在,谓至第十法云地即无烦恼业缚,更无障碍。 又自在王菩萨经卷上亦列有四种自在:(1)戒自在,谓由修行具足戒而诸戒具足,所愿皆成。 (2)神通自在,谓具足眼通、耳通等五通而所欲无碍。 (3)智自在,谓具足阴智、性智等五智而无滞自在。 (4)慧自在,谓修得义无碍智、法无碍智等四无碍智,能通晓诸法,诠释经典之章句。 (三)五种自在,据大宝积经卷六十八遍净天授记品所载:(1)寿命自在,谓菩萨虽已成就法身之慧命,了无生、死、夭、寿,然为度脱有情,遂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,而无有挂碍。 (2)生自在,菩萨为度脱有情,以大悲心随类受生,饶益一切,而去、住无碍。 (3)业自在,菩萨万行具足,悲智双运,或现神通,或说妙法,或入禅定,或修苦行,所作之利他行业皆胜任无碍。 (4)觉观自在,觉,即粗心;观,即细心。 菩萨化导有情,虽有思惟,然远离散乱,随愿度脱而平等无碍。 (四)八种自在,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所载,如来法身具足八自在,即:(1)能示现一身为多身,(2)示现一尘身而充满大千世界,(3)大身轻举远到,(4)于一土而化现无数不同之身,(5)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功用互通,(6)得一切法而如无法想,(7)说一偈义而经无量劫,(8)身遍诸处而犹如虚空。 (五)十种自在,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六“十地品”载:(1)命自在(梵 āyur-va? itā),又作寿命自在、寿自在。 谓菩萨于长劫中住持寿命,化益众生无穷。 (2)心自在(梵 ceto-va? itā),谓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于深智。 (3)财自在(梵 pariskāra-va? itā),又作资具自在、众聚自在、庄严自在、物自在。 谓菩萨以大庄严来庄严一切国土。 (4)业自在(梵 karma-va? itā),谓菩萨于诸业得大自在,而随时受报。 (5)生自在(梵 upapatti-va? itā),又作受生自在。 谓菩萨自在受生于一切国土。 (6)愿自在(梵 pranidhāna-va? itā),谓菩萨随所愿于随时随处成就菩提。 (7)信解自在(梵 adhimukti-va? itā),又作解脱自在、信自在、胜解自在。 谓菩萨于一切世界能见诸佛充满。 (8)如意自在(梵 rddhi-va? itā),又作神力自在、神变自在。 谓菩萨能示现一切大神变。 (9)智自在(梵 jāna-va? itā),谓菩萨于念念中,示现觉悟如来之十力无所畏。 (10)法自在(梵 dharma-va? itā),谓菩萨示现无量无边之法门。 行六波罗蜜可成就十种自在,即行法施、无畏施、财施,可顺次成满命自在、心自在、财自在;持戒行能成满业自在、生自在;精进行能成满愿自在;忍辱、安受、通达等三忍行能成满信解自在;静虑行能成满如意自在;般若行能成满智自在、法自在。 十自在于诸经典中,其名称与顺序略异。 如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,列举众生自在、刹自在、法自在、身自在、愿自在、境界自在、智自在、通自在、神力自在、力自在等十种自在,各自在中又分十种自在,遂成百种自在。 [新华严经卷三十八、卷五十三、法集经卷三、宝雨经卷四、梁译摄大乘论卷下、显扬圣教论卷八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、华严经疏卷四十七] p2518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7:57:14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213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