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墓 内容: 埋葬死者遗骸或火葬后放置遗骨之处所。 亦有安置石塔及石碑之通例。 古人强烈畏惧亡灵,惧其灵魂与尸体一起出而活动,故上置石块,深埋土中,且筑冢以防之。 至后世,筑冢设墓之意义已大异其趣,如我国之重视墓冢,实含浓厚的慎终追远、祀亡如存之深意。 一般在寺院境内或葬场附近,规划一定之区域,设墓所,至忌日时,亲族带香花等物上供。 名称因地而异,印度称为尸陀林(梵 sitavana) 或尸摩赊那(梵 ? īmāsyāna),中国与日本则称为坟墓、茔城、冢、墓。 关于其沿革,中印度摩揭陀国新王舍城之南、旧王舍城之北有尸陀林(寒林),将死尸及罪人弃置其处,而帝王或贵族,则另建塔安置。 沙门中之高僧亦有设塔之例,如释迦种族所居住之迦毗罗卫城西北,有为数百千之塔。 释尊入灭之际,遗身之舍利分八份,于各处设塔供养。 我国古籍如史记、后汉书中皆有关于墓之记载。 一般遗骸之葬法,乃置于棺内,送往墓所,以土覆其上而作笠形,且依墓之形状、大小,而有陵墓、坟墓、丘墓、冢墓(冢墓)之别。 墓附近种植树木,并作碑铭记,或与棺共埋,或立于墓旁,为官者之墓碑称墓表,无官者称墓碣。 佛教东来后,遂有于墓上建塔之风气,称为坟塔、冢塔、雁塔等。 如洛阳伽蓝记卷四所载,后汉明帝崩,在陵上建祇桓(寺)。 然明帝之陵是否真有建寺之事,则不明。 此外,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(416)八月,慧远示寂,浔阳太守阮侃于庐山之西岭设墓,并有诗人谢灵运为其作碑记,铭其遗德。 又玄奘三藏于唐高宗麟德元年(664)二月五日示寂,四月十四日葬于长安南郊之浐东,总章二年(669)四月八日,敕改葬于樊川北原,并建立塔宇。 唐代中叶以后,对高僧沙门之示寂,或封谥号,或赐塔号。 如青原行思禅师之“归真之塔”、南岳怀让禅师之“最胜轮之塔”、曹溪慧能禅师之“灵照之塔”等。 此外亦有尚未死而预先设塔者,称为寿塔、寿陵。 亦有纳众人之遗骨起塔,称之为普同塔、海会塔。 [中阿含卷十三乌鸟喻经、不空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十八灌顶真言成就品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、高僧传卷三智严传](参阅“塔”5421) p5768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7:05:3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58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