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道安 内容: (一)为东晋佛教(我国初期佛教急遽发展之时代)之中心人物。 常山扶柳(河北正定)人,俗姓卫。 生于东晋永嘉六年(312),一说建兴二年(314)。 十二岁出家,敏睿逸伦,研习经论,识志超卓。 嗣入佛图澄之门,其后北方大乱,与其师辗转避于诸方,而于湖北襄阳讲说教化十五年。 前秦苻坚闻其名,率兵攻陷襄阳,迎至长安,居五重寺,事之以师礼。 道安尝劝苻坚招请西域之鸠摩罗什,并着手整理汉译经论,编成综理众经目录一书,所作目录等虽不存于今,然“出三藏记集”系根据其著作而编成者。 此外,复致力于经典翻译,及诸经序文、注释之作。 共注序二十二部。 将经典解释分为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等三科,此法亦沿用至今世。 另于僧团仪式、行规、礼忏等,多所制立,且定释氏为僧姓,悉为后世所准。 其研究以般若经典为主,另又精通阿含、阿毗达磨,开拓经文批判之先河。 一生功业,于佛教史上贡献至钜。 太元十年(385)示寂,或说太元元年、太元十四年。 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,世人每称为印手菩萨。 其与习凿齿二人复尝以“四海习凿齿”、“弥天释道安”之语对答,甚为著名,后世遂以“弥天释道安”呼之。 [梁高僧传卷一、卷二、卷五、出三藏记集卷十五、历代三宝纪卷八、续高僧传卷九、卷二十九、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、卷下、法苑珠林卷十三] (二)北周僧。 冯翊胡城(陕西)人,俗姓姚。 年少即慕道修禅,后隐于太白山研习定慧,傍通子史。 受具足戒后,于渭滨之地宣扬涅槃经及大智度论,为朝野儒道士子所崇。 后奉北周武帝之命,驻锡大中兴寺,声名蜚然。 其时世风多崇道谤佛,武帝亦奉道教,师乃书二教论一卷呈上,而后遁于林泽。 帝敕令寻访,既得,赐牙笏彩帛,位列朝廷,辞而不就。 后入寂,世寿不详。 门弟子有慧影、宝贵等人。 [广弘明集卷八、历代三宝纪卷十一、续高僧传卷二十三] (三)(1617~1688)明末清初僧。 福建晋江人,俗姓胡。 出家于福建德化之戴云山。 初礼古杭,无大省发,后参学于永觉处,得悟。 初住鼓山,复移金陵摄山,大扬教风。 康熙二十七年示寂,世寿七十二。 有语录行世。 [增订佛祖道影卷三(虚云)] (四)(1907~1977)湖南祁阳人。 少通经史词章,尝以理学家自命,后读释迦传及张商英护法论,始皈依佛教。 年二十,披剃于衡阳佛国寺,受具足戒于衡阳大罗汉寺。 曾住仁瑞寺参禅三年。 后入衡山南岳龙池岩苦修十八月,禅定功夫日深。 又从游于常悟、禅静、灵涛、善因诸师,禅教并修。 抗战期间,曾组织僧侣救护队,救人无数。 民国四十二年(1953)来台,致力于讲经宏法。 先于汐止弥勒内院讲授俱舍论,其后,主持静修佛学研究班,举办大专院校佛学讲座,兴建松山寺,创立慈航中学,发行狮子吼月刊、文库,接办台湾印经处,并经常出席世界佛教会议。 曾任南岳佛学院院长、国立南岳师范学院教授、中国文化学院(即今文化大学)教授,及南岳祝圣寺、台北松山寺、善导寺、日月潭玄奘寺住持等职。 师精研大藏,佛理渊深,复赅通中西哲学,平生最推崇玄奘大师。 其著作有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、中观史论及其哲学、乾坤万古一完人、二力室文集等。 民国六十六年示寂,世寿七十一,僧腊五十。 [道安法师七十岁纪念论文集] p5625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7:02:35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55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