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道场 内容: (一)梵名 Bodhi-manda。 又作菩提道场、菩提场。 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。 [旧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] (二)指修行佛道之区域;不论堂宇之有无,凡修行佛道之所在,均称道场。 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(大九·五二上):“所在国土,若有受持、读诵、解说、书写、如说修行,若经卷所住之处,若于园中,若于林中,若于树下,若于僧坊,若白衣舍,若在殿堂,若山谷旷野,是中皆应起塔供养,所以者何? 当知是处即是道场。 ”[维摩义记卷二末] (三)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、修行等。 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,直心是道场,深心是道场,菩提心是道场,布施是道场,三明是道场,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。 [华严经探玄记卷二、华严经疏卷四] (四)在密教,修瑜伽妙行时,须先行结界,次则建立本尊道场,以修道场观。 其目的在观他方世界佛之身土,作为表示本尊之建立,或即观自心本来具有的本尊身土,迎他方世界本尊,使其与自心融为一体。 (参阅“道场观”5649) (五)一般所谓之道场,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,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。 隋炀帝即尝下诏,明令天下之寺改称道场。 此外,宫中行佛事之场所,称内道场,或称内寺。 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场所为道场。 日本天台宗之安然,称受戒之场所为道场。 [佛祖统纪卷三十九、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、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] (六)指某些法会,如慈悲道场、水陆道场等。 (七)北魏僧。 籍贯不详。 又作道长。 初从慧光出家。 北魏永平元年(508),菩提流支来华,译出十地经论等,师投其门下,后因故触怒流支,遂遁入嵩山,十年之间精研大智度论,穷尽其旨。 不久出洛阳,专讲智论。 复于邺都大集寺大张讲筵,缁素云集,时人尊为“学者之宗”。 师平素奉置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画之阿弥陀五十菩萨像,后且以之转写于世。 生卒年不详,仅知北齐后主隆化元年(576)时,师尚健在。 另据安乐集卷下所载六大德相承之说,依次有道场、昙鸾之记载,准之,昙鸾或为师之门人。 [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、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瞻传、广弘明集卷二] p5647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7:02:2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55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