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金陵刻经处 内容: 位于南京市延龄巷,乃以刻印流通佛典为目的之佛教文化机构。 创始者杨文会有感于清末兵乱,经典多轶失,遂与同志十余人四处劝募,着手佛典之开版流通。 同志中江都郑学川(其后出家,法号妙空)首于扬州东乡之砖桥鸡园创设江北刻经处;文会则于南京从事刻经。 另于同治十二年(1873),刊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、十一面大悲观音像等。 后于南京北极阁建屋,收藏数年来所刻之经版。 光绪八年(1882),于元墓山香云海觅求藏版之地,然因经费不足而告中止。 光绪十二年,文会渡海至英国,三年后返国,得日本缩刻大藏经,因是闭户诵读。 十六年,至北京搜寻藏外古德逸书,并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,由日本寻回我国失轶之隋唐佛教著述,如中论疏、百论疏、成唯识论述记等,刻印流通。 廿三年,于南京城北延龄巷开设藏版及流通处,即金陵刻经处之创始。 三十三年,于刻经处开办佛学学堂,称祇园精舍,养成振兴佛教之士。 未满两年,因经费不足而中止。 乃闭读大日本续藏经,然认为其混杂,遂详订书目,汇编大藏辑要。 宣统三年(1911),文会罹疾,临终委托陈樨庵、陈宣甫、欧阳渐等三人开版大藏辑要所揭典籍,又召集佛学研究会同仁,共商金陵刻经处之维持。 文会殁后,陈樨庵等人继续经营,从事刻经。 国民革命军至南京后,刻经事业一度终止。 中日事变后,难民居于刻经处,若干经版散轶。 民国四十一年文会之孙杨立生、杨雨生与徐平轩、赵朴初等人获得南京、上海佛教界之护持,成立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。 其中,徐平轩主其事,吕澄任辅佐。 另有中国佛教协会之经济援助,故计划扩充业务,加以周叔迦等人之外护,遂扩大刻经处所,整修破损屋宇及所藏经版,版架几达九百个,又整顿文会藏书一六○○种。 民国四十三年以后,由于中国佛教协会之助,更进一步收集散于全国各地之经版,计有江北刻经处二二九○○个,重庆罗汉寺一四三九○个,苏州玛瑙经房三八○○个,北平、天津两刻经处二二六○○个,所收经版共达十二万版以上,又置刻工二十人,补刻散轶经版,与玄奘着译书之新刻。 应刻经之需要,养成经典的新折、刻工,致力搜集散轶经版类,并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国编纂所支部。 [杨仁山居士遗著第一册、杨仁山居士事略(徐文霨)、中国佛教史卷四(蒋维乔)] p3583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6:33:1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23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