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竺法护 内容: 梵名 Dharmaraksa。 又称支法护。 西晋译经僧。 音译作昙摩罗刹、昙摩罗察。 祖先为月支人,世居敦煌。 八岁出家,师事竺高座,遂以竺为姓。 性纯良而好学,每日诵经数万言,并博览六经,涉猎百家。 其时,关内京邑虽礼拜寺庙、图像,然诸大乘经典未备,师乃立志西行,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。 据法华传记卷一载,师于武帝泰始元年(265)携带大批胡本经典至东土,居于长安、洛阳,专事译经,有聂承远、仁法乘、陈士伦等人参与笔受、校对等工作。 武帝(265~291 在位)末年,在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,精勤行道,广布德化二十余年。 后示寂于愍帝建兴年间(313~316)。 或谓师于惠帝(291~305 在位)西奔之顷病逝,世寿七十八。 时人称之为月支菩萨、敦煌菩萨、敦煌开士、本斋菩萨。 有关师所译经典部数,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,共有:光赞般若、普曜、大哀、度世品、持心、首楞严、贤劫、维摩、无量寿、正法华等大乘经典凡一五四部,三○九卷;译出时间约在武帝泰始年间(265~274),至怀帝永嘉二年(308,或谓愍帝建兴元年,313)。 其中,太康六年(286)所译之正法华经问世后,我国人始知观音之名,且因而有灵验之说与观音信仰之开始。 又历代三宝纪卷六,依诸经录而增列师之译作为二一○部,三九四卷。 开元释教录卷二,则删减为一七五部,三五四卷,而以译经年代为自武帝泰始二年至愍帝建兴元年。 [出三藏记集卷七、卷九、卷十三、梁高僧传卷一、大唐内典录卷二] p3488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6:32:17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22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