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集谛 内容: 梵语 samudaya-satya,巴利语 samudaya-ariya sacca。 全称集圣谛(梵 samudayārya-satya,巴 samudaya-sacca)。 又作习谛、苦习圣谛、苦集谛。 为佛教基本教义“四圣谛”之一。 集,招聚之义。 若心与结业相应,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,故称集。 谛,审实不虚之义。 审察一切烦恼惑业,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,故称集谛;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。 苦之根源为渴爱,以渴爱之故,形成“来世”与“后有”。 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,若有渴爱,便有生死轮回;欲免除生死之苦,须以智慧照见真理、实相,证得涅槃,断除渴爱,超脱轮回之苦。 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、成实论卷二“四谛品”、俱舍论卷二十二等诸论所载,部派佛教诸派对集谛之“自性”各持异论,略举如下:(一)阿毗达磨之诸论师大多主张“诸有漏法之因”即是集谛。 漏,为烦恼之异名。 (二)经量部之譬喻师(梵 drstāntika)认为“业烦恼”即是集谛。 业,指身、口、意等各种善恶之造作。 (三)分别论者(梵 vibhajya-vādin)则区分“集”与“集谛”之别,而谓唯有能招感“后有”之“爱”为集谛;其余之“爱”与其余各种“有漏之因”则是“集”,而非“集谛”。 后有,指未证得涅槃者于未来尚须受生死轮回之果报;爱,指欲望、欲爱、渴爱,为所有生命烦恼之根源。 (四)说一切有部则仅以“爱”为集谛之自性。 此外,成唯识论卷九谓集谛又分为三种,而分别以遍、依、圆等“唯识三性”来说明,即:(一)习气集,即“遍计所执”之自性所执持之习气。 (二)等起集,指依于各种外在因缘而生起(依他起)之烦恼业。 (三)未离系集,指尚未舍离障染之真如。 三者之中,第二项之“等起集”相当于一般所说之“集谛”。 [杂阿含经卷十三、卷十六、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、长阿含经卷九、集异门足论卷六、法蕴足论卷六] p5327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6:17:06 来源:听佛音 链接:https://www.tfoyin.com/dict/10579.html